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断之痛——读雷蒙德·卡佛的《软座包厢》

(2009-10-09 11:18:27)
标签:

雷蒙德-卡佛

《大教堂》

短篇小说

评论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http://cimg2.163.com/catchpic/8/89/89A795EC52F84DEB08C127A8BB63253F.jpg

 

    《软座包厢》是《大教堂》中的第四篇,讲的是发生在迈尔斯旅途中几个小时内的故事,短短十二页的一个故事,却讲得意蕴深远、意象丰富,让人再次感受到卡佛浑厚的笔力。下面还是按老规矩先大致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八年前,迈尔斯在与妻儿大吵一场后离开了他们。八年后,他意外地收到了儿子的来信,告诉他自己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上大学。往事顿时涌上心头,在各种矛盾情感的冲击下,他写信告诉儿子自己正好想去欧洲度假,问儿子是否想在斯特拉斯堡车站一见。在收到儿子肯定的答复之后,他就开始了欧洲之旅。在到达斯特拉斯堡之前的几个小时,迈尔斯心情激动,无法入眠,就到车尾去洗了一把脸,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买给儿子的名贵手表不见了。他遍寻不见,心情大坏。车到斯特拉斯堡,他突然怀疑起自己此行的意义来了,于是躲在车上没有下车,但他也没有在站台上发现儿子的身影。火车又开动了,上来了一个新的旅伴,但和他语言不通。百无聊赖之下,他朝二等车厢逛去。这时,车子莫名其妙地停了。等他再往自己的软座包厢走去时,发现那节车厢已经在停车时被挂上了另一个车头给拉走了。他只能栖身在二等车厢一群操着外国口音的人们之中,随列车向着未知的终点行去。

    我在以前几篇读后感中提到过,卡佛这个集子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生活在人们面前的强大而又无情,人们在生活面前的狼狈与凄惶。这个故事中的迈尔斯又是一个这样的人物,但他的表面却比前面提到过的那几个人物,诸如过着平庸生活的工人、步入晚年的老人以及失业的青年要光鲜一点。他是一个工程公司的合伙人之一,与妻儿决裂以后他不存在经济上的问题,依然刻意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下班后回到家里听听古典音乐,看看诱捕水鸟的书。但生活对他的重创还是在他的身上留下了许多伤痕,就像一首英文老歌所唱的那样,Every time you go away, you take a part of me with you,迈尔斯的创伤体现在心力的交瘁上,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把自我封闭了起来,不跟人接触。他在望着车窗外的风景时,“看见农舍和谷仓,所有的东西都被墙围起来。他突然想,就这样生活在一所老房子里,被围墙包裹起来,也许是种不错的生活方式。”卡佛是借外部景物的描述来折射人物内心活动的高手,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其实恰到好处地道出了迈尔斯在经过生活的打击后一蹶不振、陷入封闭的心态。文中还数次提到迈尔斯在旅行中遇到的语言问题,描写他对威尼斯和米兰等外国城市的失望,称他“已经厌烦了在旅途中想方设法让陌生人明白自己的意思”等。文学的趣味便在于“言在此而意在彼”,这寥寥数笔表面上说的是旅行,实则是在描写他在人生旅途上的尴尬状况。面对生活的挤压,他在精神上已经失去了奋争向上、重新开始的勇气,已经落入了无法与人沟通的境地,成了艾略特笔下的“空心人”:Shape without form, shade without color, /Paralysed force, gesture without motion。他凄惶地钻进了自己的堡垒,固守着自己最后的领地,对来自外部的刺激风声鹤唳。儿子的来信给了他一种改变生活的可能,可他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徘徊着,时而被未来的图景感召作出积极的回应(给儿子回信、安排旅行、给儿子买礼物),时而又在回忆中被负面的情绪掳获,感到“如果自己继续想这些事情的话,他的心就会碎了”,并进而认为是妻儿破坏了他的生活,认为儿子是自己的敌人,把自己包裹在受害者的自恋情绪中,为自己拒绝直面生活,拒绝承担生活的责任寻找着借口。这种思维模式的最终结果便是在放弃和儿子见面的同时放弃了以积极的方式重建生活的可能。

    然而一味的退守并不能为他换来安定的生活与平和的心境,相反却令他遭受了生活更严重的打击。手表被窃和在火车上迷途看似有偶然性,但它们所象征的事物——脱离秩序,被生活抛弃——对于迈尔斯来说却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小说的结尾相当出色,堪与科塔萨尔的《南方高速公路》相媲美,“他知道自己正赶向什么地方,但至于方向是否正确,那要等上一会儿才能知道了”,“他向后倚在靠背上,闭上了眼。人们还在说着笑着,声音像从远方传过来。很快,他们的声音和火车车轮撞击铁轨的节奏融合在一起。渐渐地,迈尔斯感到自己被声音裹挟着,跌进梦乡”,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迈尔斯被生活抛弃,脱离了生活的常轨后那种凄惶、迷离而又无奈的心情,令人唏嘘不已。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凭空介入生活,充分掌控生活,再到与生活疏离,直到最终与生活隔绝的过程,这本是一个正常而又自然的过程,按顺天应命的道家思想来看并没有多少悲剧的意蕴,但从小说的背景来看,迈尔斯应该只有五十出头,正当壮年,正是拥抱生活、享受生活的大好年纪,然而在生活的压力之下,他却在心灵上未老先衰了,成为消极生活态度的牺牲品,割断了与生活的联系,自己扼杀了自己的幸福。这份早来的、甚至是不该来的痛就不由得要让人为其感到悲叹了。

    悲叹之余,不妨再反躬自省一下,我们自己是否也过早地丧失了把握生活、追求幸福的能力了呢?这一切是否还有改变的可能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