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090814259387780013.jpg
侦探小说看多了的一个后果就是精彩之作越来越少,平庸之作越来越多。即便是那些名家,水准也是参差不齐。岛田庄司的旅行三部曲只能算是中下,《死亡概率2/2》就像是一部报告文学,让人怀疑他简直是在和读者开玩笑。东野圭吾的《变身》和《宿命》也略显单薄,但总体水准维持得比岛田要好。京极夏彦的长与怪总有点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味道。绫辻行人(他是宫部美雪的同龄人)的《咚咚吊桥坠落》和《雾越邸杀人事件》,前者用的是我很不喜欢的叙述性诡计,后者在最后的解说时也有点不够过瘾,其实他的《馆》系列中也只有《钟表馆》是真正精彩的,其他都很一般。最让我失望的是埃勒里·奎因,除了名声赫赫的那几部,比如国别系列中的《希腊棺材之谜》和哲瑞·雷恩系列中的《Y的悲剧》外,都是不看也罢的泛泛之作。所以,当遇到一部真正的优秀作品时,心里的感觉是十分明晰的,很容易就能通过以前读过的诸多作品给它以准确的定位。最近偶然买了一本宫部美雪的《火车》,细读之下大喜过望,因为这居然是不可多得的一本佳作。
腰封上的宣传文字介绍说,该书力压《白夜行》,荣获“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20年最佳推理小说第一名。虽然这年头腰封文字的价值已经贬到近似于无了,但看完这本书后却惊奇地发现那些评论文字居然都名副其实。《火车》与《白夜行》确实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其主人公都是命运被诅咒了的蛇蝎美人,但两本书的写法迥异,《火车》在人物刻划上更显得厚实,因而也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火车》的女主人公在全书中一直没有正面出现过,也没有以直接引语的方式说过话,她只存在于人们的讲述中,因而被赋予了一种吕贝卡式的神秘。统观全书,发现作者的大局观是最近看的这些侦探小说作家中最好的,全书的叙述节奏掌控得非常好,故事一直不紧不慢地进行着,却又一环扣一环,让人放不下来,等看到结尾时不由得感叹作者把如许纷乱的头绪与线索安排得井井有条,如同在慢慢展开一幅画卷,既把一处处精彩的细节依序呈现,看完后又有整体的震撼。
故事的框架安排得很巧妙,是从很低的一点起笔的,刑警本间的侄子来拜托他寻找自己的落跑新娘,本间正好因腿伤在家中休养,颇有点不情不愿地接下了这个请求。本间快到退休的年龄了,身上有伤,因为停职所以也不能神气地到处亮出刑警的证件,只能以平民的身份展开调查。这样的设置其实是作者自己剥夺了主人公的特权,如同下棋让人车马一样,是很见功力的一种安排,其艺术上的效果便是更加贴近了读者。本间的每一步调查都是循规蹈矩的,并没有什么神来之笔,他可以打动被调查对象的也只是他的普通与诚恳。当然,他又有过人之处,那就是整理调查得来的细节,把一片片碎片拼成整图的能力。故事在叙述的过程中借人物之口发了许多对现代生活的感慨,如对信用卡的控诉和现代生活中的各种错误观念和陷阱等,这些议论和小说的情节结合紧密,成了情节得以扎根其上的土壤。如果说《火车》比《白夜行》更胜一筹的话,应该就是在揭示社会现实阴暗面这一点上了。《白夜行》情节进展有点过快,让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觉,而且悲剧的性质过于个人,不像《火车》这般让人由衷地感到主人公是社会黑暗的牺牲品。
作者被日本评论界誉为“松本清张的女儿”,这和我的观后感十分吻合。整部作品的厚重与悲凉让人有点不大相信是出自女性的手笔,情节推进上的沉稳更是尽显大家风范,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并没有因为批评现实笔触的尖锐而损害一部侦探小说应有的阅读快感,在诡计设置方面依然匠心独运,堪称一流。而如果不把它看作侦探小说的话,它的文学性依然强得可以成为经典,这恰恰是过分工于奇技淫巧的绫辻行人等所缺乏的。由此看来,作者连续九年当选日本“最受欢迎女作家”第一名,真是实至名归啊。
故事的本质是一个冒名顶替者被人渐渐揭穿的故事,这类故事向来有很多人爱读,西方也有著名的《聪明的瑞普里》系列。在警察的调查下左支右绌,逐渐露馅,或者说得更大一点,被命运追赶并吞没,这种过程有一种凄惶的美。我们每个人在成年以后就一直在为自己编织假面,把自己在别人的眼中渐渐变成自己其实不是的一个人。而在死前或死后,有时是我们自己,有时则要假别人之手,也都在努力干着揭穿伪装的事情。所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冒名顶替者,我们爱看这样的小说是因为我们在别人被揭穿时获得短暂的解脱。喔,幸亏那不是我!
向各位同好最强烈地推荐此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