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读书指导课教学设计(一)
(2009-04-29 16:17:29)
标签:
原创杂谈 |
分类: 教学俯拾 |
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三“课外书屋”
《红岩》读书指导课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操作策略:
2.方法先行。学生的天生好奇心使得他们一般都有读书的渴望,但是苦于没有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致使他们一部分同学有的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读书的热情就逐渐冷却了。甚至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尝到读书的乐趣反而觉得读书是一种枯燥乏味的事情,有丧失阅读兴趣的可怕表现,对阅读望而生畏。因此,老师应当教给学生适合他们的,同时是适合某类或某本读物的读书方法,有了方法,学生读书才会在这个共性的方法基础上,在不断的读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读书方法,才能品味读书的其乐无穷,才能从此爱上读书。
3.评价保证。离开了对学生读书活动的积极的评价,要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可能基本上行不通。因为好动是小学生的又一个天性,能让他们静下来,如泥塑木雕般沉入书籍的世界之中,这不单单是读物内容本身具有吸引力,更主要的依赖老师在外界不断给予学生强化读书的刺激,也就是各种各样的积极的评价,用这种与学生读书同始共终如影随形的评价,实现加热升温保持的目标。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话,那么“评价是读书的加油站”当不为过。
4.促进迁移。与单元组阅读能力的培养重点相相结合,把单元教材中重点训练的阅读方法积极运用到自己的读书实践之中,让方法逐步成为语文能力。
读物分析——是单元主题学习的必需。
教材第三组以“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为主题组织单元,单元课文有《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为人民服务》《一夜的工作》,“口语交际与习作”以《我的理想》为题,“日积月累”以《囚歌》为内容,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之中还推荐“祭扫烈士墓”的活动,在这样一组回荡着革命志士为了祖国和人民舍生忘死的壮志豪情,回放着革命先辈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视死如归的斗士风采的“血色”文本之中,经过二周的学习,无论老师和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射到那段不曾走远的历史之上,被这段历史无言地铭记着的众多先烈的英雄事迹所感染,被他们的英雄形象和高尚精神所鼓舞,热血沸腾!
有了这样的主题单元英雄情怀的激励,在这样的满怀敬仰之情心态之下,走进“课外书屋”,捧起一本本浸染着烈士鲜血的“红色读物”,既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情感释放的需要,当然更是语文素养提升的需要。对于课外读书这一实践活动来讲,可以说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
《红岩》小说情节曲折,扣人心弦,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可读性。其它自选读物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吴强的《红日》、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王愿坚的《小游击队员》、张品成的《赤色小子》等也都是让人百读不厌的
学情分析——为学生的精神成长补钙。
“课外书屋“中所推荐的主打读物是《红岩》。这是 1961年1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在1997年已经第48次印刷。被译为多国文字,发行量高达千万册,被誉为“青少年成长不可不读的作品” 。因为青少年在受教育时期读什么书,不是一般的问题,而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问题。当今社会流行的快餐式文学作品,大多数无从评估其艺术性和思想性,它们属于成年人的休闲读物。给青少年的阅读以正确的引导,引导青少年课外的阅读,用文学的经典著作滋养下一代,用革命文学的经典激励下一代,这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世纪文学老人巴金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是要人变得更好。”
可以吸引正在或者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六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崇拜偶像,崇拜英雄。而《红岩》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个个当之无愧,正是时下孩子们缺少的应当崇拜的偶像。歌星、球星固然可以成为学生狂热崇拜的偶像,但是青少年的偶像世界要有革命先烈的一席之地,不能让我们的孩子精神世界有空白和残缺,因此,阅读这本读物学生成长的呼唤。
教学目标:
1. 弘扬“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的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做有信仰、有抱负的新一代主人。
2. 用复述和过电影以及记读书随笔的方法继续提高“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的阅读能力。
3.强化阅读革命文学经典的兴趣,引导学生走一段“红色阅读”之旅,逐步把读书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