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开始,
“微软”+“英特尔”也就是Wintel联盟横扫PC领域二十多年,它们都是美国与欧盟反垄断法案的头号目标,但现在摆在它们面前的是不断萎缩的市场,无论是大家称之为“后PC时代”或者联想提出来了的“PC+”,都足以说明PC已经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在2000年,英特尔占据了全球微处理器销售量的80%,手持设备还不到1%,而在2012年,英特尔占有量暴跌到30%以下,手持设备激增至60%以上,微软在操作系统份额也面临相似的情况。而且这一趋势会一直持续发展下去。
毫无疑问,对于微软而言,Windows 8是微软最大胆,也是最危险的一次赌博,引用微软CEO鲍尔默的话,Windows
8的发布代表微软将由一家软件公司转变成一家设备和服务公司。这就意味随着Android和Apple日益改变人们的计算设备使用方式,微软如果转型失败,就将失去Windows用户的一大部分。而微软的挑战在于,在赢得传统桌面用户欢心的同时,需要吸引他们从桌面系统迁移到Windows
8生态设备,而非Android或者Apple设备,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实现的目标。实际上就Windows
8的定位和战略布局,微软也没有真更正利用Windows
8去推动变革的勇气。纵观IT领域近四十年的发展,也是大公司的惯性与惰性使然。从王安电脑、DEC、Compaq、SUN、Kodak等一个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公司的宿命,可以看到人类科技进步中上,终究是需要一批批曾经伟大公司的墓志铭来做前行的注脚。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已然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是终端设备、便携设备为王的时代,产品形态变革已无回头路,微软和英特尔在困兽斗。从紧迫性来说,微软的压力更大;在芯片领域,英特尔仍然具有在Arm芯片之后再上项峰的可能,这不是英特尔自身的问题,而是技术发展和科技进步螺旋式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
在2011年,Windows系统销售为微软带来了115亿美元的营收,如果人们放弃升级Windows
8,或决定购买iPad以代替Surface平板(当然这个问题实际上对微软的影响并不大,iPad终究只能算是一个休闲娱乐终端,专业应用方面弱了许多),那么微软将会突然陷入困境。但这不代表它会突然跨台,即便是柯达,也是坚持了近十年后才宣布破产。
笔者认为,在这个产品形态变革的时代,Windows
8(或者说Surface平板电脑)的敌人是iPad,竞争对手是PC,当然也包括使用Windows
8的PC,潜在的合作者是大量已经在使用和即将投入市场的Arm芯片的Android平板电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