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三下学期周练地理

标签:
地理地理试题考试试卷试题 |
分类: 高三地理试题 |
34.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图2-6-11),回答下列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减轻其危害的针对性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5.材料一: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淮河流域连降暴雨,降水量比常年多1—4倍,出现自199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淮河旱灾逐年加剧之势,且旱灾重于水灾。1994年淮河流域出现春旱连伏旱,伏旱接秋旱的长期大旱,全流域受灾农田超过1亿亩,淮河干流断流长达120天。
(1)图中所代表的河流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据图描述淮河的水系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3年6.7月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灾,从灾害意义上讲,淮河地区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其降水具有北方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和南方地区的___________特点。
【答案及解析】
1.解析: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灾害性天气是台风,台风属于热带气旋,所以选A选项。
答案:A
2.解析:梅雨季节过后,我国长江流域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天气,称为伏旱,形成原因是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气压从气流状况来看属于反气旋,所以选B。
答案:B
3.解析: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多在寒暖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都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秘鲁渔场是上升流形成的。海洋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目前世界海洋渔业产量最大的是中国和日本
答案:
4.解析:目前发现的海上油田主要分布在大陆架上,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通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资源,海上油气的开发已有国家开发利用,如英国开发北海油田。
5.解析:世界上主要的渔业国分布在温带地区,因为温带地区寒暖流交汇,有结冰和融冰时海水上泛,会把营养盐类带到海水表层。
答案:C
6.解析:海峡两侧陆地属于不同的大洲,说明该海峡是两大洲的分界线,土耳其海峡是亚欧两大洲的分界线,所以选择B选项。
答案:B
7.解析:各类可再生资源的数不是无限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A选项是错误的。一般说来,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而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则不居有地带性规律。可再生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作用显著,而非可再生资源之间并非无任何联系。
答案:D
8.解析:森林资源属于生物资源,阳光属于气候资源,耕地属于土地资源,这些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而金矿属于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答案:B
9.解析:地震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答案:B
10.解析:从图形轮廓看是直布罗陀海峡,处为南海,处为阿拉伯半岛,处为北海,除直布罗陀海域石油不丰富外,其余地区都是石油丰富区。
答案:C
11.解析:根据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95.5°E)这个位置,可判断不是位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所以排除A.C选项。再排除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应选择B选项。[来源:学科网]
答案:B
答案:C
13.解析: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美国,所以数码代表美国,上述五个国家中,中国耕地居于第二位,所以数码代表中国,由此可推测出正确答案为C选项。
答案:C
14.解析:五国的粮食总产量最高的是中国,其次是美国,产量最低的是日本。
答案:B
15. 解析:科威特位于波斯湾西部,北海市位于北部湾畔。。
答案:B
16.解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短缺、交通便利, 石油储备基地应建在东部沿海地区。
答案:B
17.解析:土耳其多地震与其处在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有关,印度尼西亚南侧多地震与其处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有关
答案:D
18.解析:震源越浅,破坏程度应越大;震中距越小,破坏程度越大,所以排除、,应选择C选项。
答案:C
19.解析:从经纬度位置和轮廓特征看,甲图为里海;乙图为波斯湾,两水域附近具有世界意义的自然资源是石油和天然气。
答案:C
20.解析:该处的自然资源是油气,在开发过程中,石油污染会导致附近水域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来源:学科网ZXXK]
答案:D
21.解析:地质灾害具有关联性,其中暴雨和泥石流具有较大的成因上的关联性,火山喷发可能引起地壳震动,诱发地震。台风有可能引发洪涝,但不属于地质灾害。滑坡和沙尘暴的关联性很小。
答案:B
22.解析:本题分别画了四个地质构造,A.B两图为断层,C图为背斜,D图为向斜。三种地质构造中,对修建水库大坝最不利的是有断层的地方。C中大坝建在背斜的顶部,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层破碎,岩基不稳定,也不宜建大坝,而D图中大坝建在向斜的槽部,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力,物质坚实不易被破坏,所以建大坝较为稳定。
答案:D
23.解析:1—冻融、冰川为主,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地区,因为这两地的温度低,青藏高原是因为海拔高气温低,东北北部地区是因为纬度高气温低。
答案:A
24.解析:自然因素是形成灾害1—冻融、冰川为主的主要原因;气候因素是形成灾害3—沙漠化为主的主要自然因素;5—岩溶、塌陷为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此地为石灰岩的主要分布区;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灾害4—黄土湿陷、激进派为主加剧的主要原因。
答案:C
25.解析:该题重在考查读图分析能力,从图可以看出,西南地区是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所以选择B选项。
答案:B
26.解析:山崩、滑坡和泥石流都应该有一定的高差,从高处往低处流动或滑动,而平原地区高差最小,所以发生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少。
答案:C
27.解析: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是由于岩石破碎,地表植被覆盖率低的情况下,在暴雨下最易发生,最好的方法是植树造林。
答案:A
28.解析:日本在其东部海滨的一个秘密军事基地利用1万米高空的稳定气流向美国放飞了气球炸弹。美国隔着太平洋在日本的东方,所以气球炸弹越过的大洋是太平洋。
答案:B
29.解析:上题中1万米高空的气流的流向应西风,所以选择B选项。
答案:B
30.解析:因为走北太平洋暖流附近雾多、浪大,航行不安全。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B
31.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
答案:(1)随着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也在增加(若答出呈正相关亦可)(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水土流失(3)降水风地形土壤(4)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答案:(1)西气东输西电东送(2)太阳能、地热能(3)水电该区域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地处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带上,河流落差大(4)解决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促进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城市的环境质量。
34.解析:本题考查从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答案:(1)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35.解析:本题考查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分析其成因。
答案:(1)黄河
人为原因:淮河流域垦殖指数高,农田面积大,农业用水量大;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差。
(4)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在各大支流修建水库,调蓄径流;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散水流;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加强预报、监测,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5)河流的补给形式主要有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其中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变化一般较大,以湖泊水、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变化一般较小。淮河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淮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常形成旱涝灾灾。“退耕还湖”“封山育林”可以利用湖泊的蓄水功能和森林的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少雨水补给的比例,增加淮河径流量的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的比例,从而减小淮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利防洪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