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二)
(2022-06-14 11:03:21)
标签:
地理地理试题考试试卷试题 |
分类: 地理知识积累 |
1.亚洲地形特点
亚洲是世界上地势最高、起伏极端和地貌类型最复杂的大洲,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和世界上地势最低的洼地。同时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内外力所营造的地貌类型。
地势可以概括为中间高,四周低。山脉组合成群成带,且与山间高原和盆地紧密结合。
此外在亚洲的东部边缘,自北向南分布有一系列向太平洋突出的弧形列岛。它们形成亚洲东部的双重海岸,多边缘海。
2.亚洲的气候特点
一、强烈的大陆性 主要表现在冬冷夏热,春秋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集中。
二、典型的季风性 主要表现在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凉冷干燥。
三、类型的复杂性 除了温度海洋气候和冰原气候外,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的气候类型在亚洲均有分布。
四、各气候要素变化的极端性 这既是大陆性的一个反映,也是气候复杂性的一个表现。如亚洲具有世界上少有的冷、热、湿和干燥的极端地区。
3、西亚的民族与宗教冲突问题:巴勒斯坦问题、耶路撒冷问题、塞浦路斯问题、库尔德人问题、阿富汗问题
4、亚洲的工业化进程。
答:与欧美不同,亚洲的工业化经历了相当曲折的过程。
1)进口替代工业化
所谓进口替代工业化,就是用国产化工业品替代进口品,是为减少对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的依赖,从发达国家的竞争攻势中保护本国幼稚产业,建立本国完整的产业体系而采取的“内向型”工业化战略。
进口替代一般经历消费品国产化→中间产品国产化(原材料、零部件等)→资本品国产化(生产设备)的依次递进过程,这往往需要很长的发展过程。
局限性:首先除少数大国外,各国国内市场普遍狭小,工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其次,即便进口替代取得成效,那也只是消费品的国产化,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的对外依赖反而更加深;从而严重影响对外贸易的收支结构。
2)出口导向型工业化
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把所生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向国外出口,以此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即为出口导向型工业化。 措施:政府采用了降低汇率、提供出口补贴和出口信用、设立出口促进机构、建设出口加工区等诸多政策支持措施,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背景:世界经济的空前繁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体系下世界贸易的自由化,交通通讯等克服空间距离的技术大发展,跨国公司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寻求低成本生产基地等。
3)新一轮混合型战略
在不同产业领域和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互为转移的,既为“混合型”战略。
在不同产业领域和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互为转移的,表现出“混合型”战略特点。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再度工业化”过程也表现出两种战略并存的特点,如其劳动密集型纺织工业和率先完成进口替代的家用电器以及电子通信设备工业倾向于出口导向,而资本密集的钢铁、石油化工等基础材料工业和汽车等工业则处于进口替代阶段。
5、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
答:印度经济发展的条件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地形低缓平坦,平原和低地在全国的总面积占有相当大的部分,便于耕作和开展经济活动。
土壤以冲击土和黑土为主,分布面积广泛。同时土壤类型多样,还有红壤、森林土、荒漠土的土壤分布。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量十分充足,降水充沛,适宜农业活动的发展。但是降水很不稳定,季节分布不均,容易带来洪涝、干旱,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极大地损失。水文,在气候的制约下,河流水量丰富,但流量的季节变化很大。印度的矿产资源丰富,最主要的有铁、煤、云母等。但是有相当多的资源储量不足,仍然需要依赖进口。
二、人口劳动力条件: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所以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劳动力素质分化明显,一方面拥有掌握高科技的高素质劳动力,另一方面还存在大量的文盲。
三、政治经济条件:在政治上,印度政府形成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政局基本稳定。但是由于脱胎于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印度的政治制度也存在着对经济发展不利的方面。在资金上,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成为印度国家发展经济的限制因素。在基础设施上,印度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四、科技条件:印度十分注重科技发展,高科技在世界取得领先地位,但是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仍然比较落后,是束缚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五、社会文化条件:印度政府十分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英语的广泛使用,便于印度吸收先进技术。但是印度在宗教、种族、民族一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