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中学高一下期期末考试地理2

标签:
地理地理试题考试试卷试题 |
分类: 高一地理试题 |
27.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海陆间的热力差异 B.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差异C.高空和地面温度的差异 D.高空和地面气压的差异
【答案】B【解析】由于太阳辐射在地面的分布不均,导致地面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这是形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故B正确。
28.下图中的地点均为北半球同一纬度、同一季节,其中气温最低的是
【答案】B【解析】因为晴朗的晚上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强气温更高分析有误,多云的晚上,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近地面气温较高;晴朗的晚上,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近地面气温较低。故B正确。
29.与近百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相关的是A.增强
B.减弱 C.减弱 D.增强
30.科学家发现,随着大气层中的悬浮物质和其它微粒增加,近几十年以来,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了10%,地球正在“变暗”。与“变暗”有关的大气热力作用是A. B. C. D.
【答案】29.D30.A【解析】29.近百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与大气逆辐射加大(二氧化碳增加)关系,如下图增强,故D正确。
30.随着大气层中的浮质和其它微粒增加,大气削弱作用增加,故A正确。
31.下列所表示海陆间热力环流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故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海洋盛行下沉气流,故正确;晚上,陆地气温较海洋低,则陆地盛行下沉气流,而海洋盛行上升气流,故正确。故D正确。
32.以下是不同天气系统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示意图,图中的四条曲线,表示冷锋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曲线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C【解析】图中a、b、d分别为气旋、反气旋、暖锋过境气压变化曲线,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故选C。
33.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暖锋的是
【答案】B【解析】A项冷气团密度大,一般在锋面以下,A错误;B项暖气团沿锋面爬升的气流方向箭头,与锋面另一侧的冷气团移动的方向是一致的,据此判断为暖锋,B正确;C项冷气团密度大,一般在锋面以下,C错误;D项从图中的冷、暖空气的箭头可判断出是冷锋,D错误。故B
正确。
34.下列关于热力状况对等压面的影响关系图,正确的为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热力环流与等压面的分布。热空气上升,则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冷空气下沉,则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而等压面弯曲的一般规律: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故D正确。
35.下图为某气压场中的受力平衡风向图,图中字母a代表的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 D.近地面风向
【答案】B【解析】由题意可知,此图是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受力分析图。结合三个力的特点和风压关系,图中字母具体代表含义如下:d箭头垂直等压线且指向低压,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c箭头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右偏,代表风向;b箭头与风向(c箭头)相反,代表摩擦力;a箭头与风向(c箭头)垂直,代表地转偏向力。所以,图中a字母代表的是地转偏向力。故B正确。
36.下图中正确表示“海燕”水平气流状况的是
A.
B. C. D.
37.“海燕”导致菲律宾沿海地区A.气温剧降 B.狂风暴雨 C.雨雪霜冻 D.晴朗大风
【答案】36.B37.B【解析】36.台风属于低压中心,“海燕”属于北半球的低压中心,气流应由四周向中心呈逆时针辐合,结合选项,故选B。37.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等极端天气,故选B。
38.关于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印度洋海区的海水,冬季向东流,夏季向西流
B.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C.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流,称为南、北赤道暖流
D.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环绕地球的西风漂流
【答案】C【解析】北印度洋海区的海水,冬季向西流,夏季向东流,A错误;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B错误;C项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流,称为南、北赤道暖流——正确;D项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环绕地球的西风漂流——错;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环绕地球的西风漂流;故C正确。
39.下列四幅示意图中,正确表示坡向对自然带影响的是
【答案】B【解析】A项该山体在南纬40°,南北坡所受太阳辐射有很大差异,南坡所受太阳辐射大于北坡,所以自然带不会呈水平分布,A错误;B项该山体在北纬30°,南北坡所受太阳辐射差异较大,自然带呈倾斜分布,且南坡所受太阳辐射较多,因此温度高,所以北半球的南坡自然带分布较高,北坡较低,B正确;C项该山体在赤道处,南北坡所受太阳辐射大致一样,因此赤道处的山体自然带大致呈水平分布,C错误;D项该山体在南纬10°,南北坡所受太阳辐射有差异,自然带呈倾斜分布,且北坡温度较南坡高,所以南半球的北坡自然带分布较高,南坡比较低,D错误;故B正确。
40.对比下面左、右两图,下图中的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A.真核细胞生物出现 B.恐龙灭绝
C.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地球表层 D.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与环境的变迁。恐龙是在中生代末期灭绝的,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是在古生代早期,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故A正确。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沉积 D.乱砍滥伐
4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 B.整体性 C.一致性 D.多样性
【答案】
41.A
42.B
【解析】
41.图示反映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该地貌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当地的暴雨冲刷而形成,故A正确。
4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由于当地地势起伏大、黄土疏松、位于季风区多暴雨,且植被破坏严重,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故体现了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性特征。故B正确。
A. B. C. D.
44.下列地理概念,反映包含关系的是
A.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 B.土地—平原—耕地
C.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土地资源 D.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林地
【答案】
43.D
44.C
【解析】
43.地热能属于新能源,在陆地上属于陆地自然资源,可再生。故D正确。
44.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包含所有的自然地物、耕地、林地都属于土地资源、平原、山地、盆地、高原、丘陵属于地形。故C正确。
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问题。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图中
46.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冰川融化 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沉降
【答案】
45.A
46.B
【解析】
45.根据图示受“环境变迁”影响地区均为沿海低地或海岛,故判断该环境问题可能是海平面上升而导致的沿海低地被淹没。故A正确。
46.结合上题结论,注意“根本原因”,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全球变暖,故部分极冰融化,且海水体积膨胀而导致海平面上升。故B正确。
47.读回归线穿过的某大陆示意图,图中处的陆地自然带是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答案】C
【解析】A项热带草原带分布在10°-20°大陆的西岸,对应的是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带交替控制形成,A错误;B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的东岸,对应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B错误;C项处位于回归线附近大陆的西岸,常年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C正确;D项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对应的是地中海气候,受副高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D错误。故C正确。
48.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城市布局特点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矿产资源分布状况 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需要 D.地形和河流分布
49.根据相关知识,推断兰州城区主要干道走向可能是
A.东西走向 B.南北走向 C.东北—西南走向 D.放射状
【答案】
48.D
49.A
【解析】
48.兰州沿黄河河谷建立,呈带状分布,是受地形和河流分布影响形成的。故D正确。
49.受谷地地形限制,兰州城市沿谷地及河流东西向延伸,其市内主干道应为东西向。故A正确。
50.长江近十几年洪涝灾害频繁的人为原因之一是
A.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工程 B.裁弯取直工程
C.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D.围湖造田
【答案】D
【解析】长江流域广,支流多,流经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防洪成为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又由于人们乱伐森林、滥垦草地以及围湖造田,更加重了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故D正确。
二、双选题
5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日界线就是180°经线 B.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
C.相邻时区时间差一小时 D.纬度相同区时相同
【答案】BC
【解析】国际日期变更线并不完全和180°经线重合;纬度相同区时不相同,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故BC正确。
52.下列现象和大气的散射有关的是
A.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B.人造烟幕防冻
C.朝霞和晚霞呈桔红色 D.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答案】AC
【解析】人造烟幕是增加了二氧化碳含量,保温作用增强,所以可以防冻,和散射无关;夏天多云的白天,大气的反射作用增强,削弱作用增强,所以气温不高,和散射无关。故AC正确。
5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表现在
A.大气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并把吸收的热量传给地面
B.大气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向地面辐射大部分热量
C.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D.大气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能量截留在大气中
【答案】BD
【解析】大气不能直接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对地面起不到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才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故BD正确。
读下图,完成问题。
A. B. C. D.
55.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主要是
A.增温 B.增湿 C.降温 D.减湿
【答案】
54.AC
55.CD
【解析】
54.北赤道暖流、千岛寒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故AC正确。
55.加利福尼亚寒流为寒流降温减湿,故CD正确。
56.下列选项,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A.旱灾 B.滑坡 C.雪灾 D.泥石流
【答案】BD
【解析】旱灾和雪灾属于气象灾害。故BD正确。
57.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的更替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各地地方时的产生
【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会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C正确;昼夜更替与地方时的产生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故选BC。
58.褶皱构造可以分为
A.地堑 B.地垒 C.向斜 D.背斜
【答案】CD
【解析】地垒和地堑属于断层构造。故CD正确。
59.能够找到化石的一组岩石是
A.砾岩、石灰岩 B.玄武岩、页岩 C.大理岩、砂岩 D.页岩、砂岩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都是沉积岩,玄武岩、花岗岩是岩浆岩,大理岩是变质岩,故选A、D。
60.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A.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制约、渗透
B.陆地环境各要素构成一个整体,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
C.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D.各要素对整体环境的影响是没有差异的
【答案】AC
【解析】陆地环境各要素构成一个整体,是相互联系、制约、渗透;各要素对整体环境的影响各不相同。故AC正确。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综合题
61.合肥市是国家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合肥市人口自然变动阶段差异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为合肥市公园分布图。(1)联系材料一,说明该市人口增长模式转化过程,并简要分析原因。
(2)在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该市不断加大生态城市的建设力度。据材料二分析该市公园布局的特点及该布局方式的优点。
(3)该市拟在A、B两地选择一地建设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你认为何处合适?为什么?
【答案】(1)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降低,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1976年以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现代型。
(2)绿地面积大,环城布局,部分绿地向市中心延伸。净化了从郊区流入城市的空气;削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3)B地。位于郊区,地租低;靠近交通干线、车站,交通便捷,停车方便。
【解析】(1)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主要看自然增长率的变化,由合肥市人口自然变动阶段差异示意图可知,1949—197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应属于传统型,原因可结合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生活水平等进行分析;1976年以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应属于现代型,这与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2)结合合肥市公园分布图可知,公园分布在城市外缘,呈环状,面积大且在西北部和东北部绿地向城市内部凸出;分析公园布局的优点应联系森林的生态功能以及城市热岛效应。(3)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布局要求占地面积大,交通便利,结合两地区位条件,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