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1
标签:
地理地理试题考试试卷试题 |
分类: 高一地理试题 |
一、单选题
1.下图为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三者的关系(图中圆的大小代表天体系统层次的高低),其中正确的
【答案】D【解析】太阳系包含地月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但河外星系与银河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河外星系的级别最高,圆最大,太阳系其次,地月系最小。结合图片,故选D。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表现在地球
A.质量和体积最小 B.既自转又公转 C.存在大气层 D.有高级智慧生命
【答案】D【解析】分析在太阳系中,由于地球的质量、体积、密度、自转和公转周期与其他行星相比,尤其是类地行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是一颗普通的行星,然而,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这正是地球的特殊性所在。原因是,地球处在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自身又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生物的出现和进化也就不足为奇了。故D正确。
3.太阳辐射能A.是产生“磁暴”现象的源动力 B.绝大部分可以直接到达地球的表面
C.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主要能源 D.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运动的动力
【答案】C【解析】产生“磁暴”现象的源动力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太阳辐射能只有一小部分直接到达地球的表面;岩石圈运动的动力来源于地球内部运动。故C正确。
读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图,回答问题。
4.图中字母A所代表的节气名称是A.春分
B.秋分 C.冬至 D.夏至
5.有关国庆节前后太阳直射点和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到AB之间,速度减慢 B.地球公转BC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C.地球公转CD之间,速度逐渐加快 D.地球公转到DA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答案】4.C5.D【解析】4.关于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判别分三步:1、根据图中所给的公转方向,判定南北半球。可以判断出此图中北边为北半球,南边为南半球。2、过太阳连线找直射点所在半球,判断出夏至日和冬至日。图中A直射点在南半球,所以为冬至日;C直射点在北半球,所以为夏至日;3、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判断出春分日和秋分日。图中D为秋分日,B为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为冬至日,C正确。
5.国庆节为10月初,地球公转到秋分日(9月23日)至冬至日(12月22日)(D-A)之间,即D至A之间,且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D正确。【备注】考查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的判别,结合地球公转速度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综合能力有要求,属基础知识。
【答案】B【解析】地球自转运动产生地转偏向力,其偏向规律是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转。河流由西向东流的平直河道,流水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在南半球向左偏向流动而侵蚀北岸,堆积南岸,A、C错;在北半球向右偏向流动而侵蚀南岸,堆积北岸,D错,
B正确。故B正确。
7.下图中表示夏至日的是
【答案】A【解析】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且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读图可知,A图为北半球,北极圈内有极昼,表示夏至日,结合选项,故选A。
8.此时太阳直射的地理坐标是A.纬度0°,30°E
B.纬度0°,60°W C.30°N, 30°W D.纬度0°,120°E
9.此时有两条经线两侧日期不同,这两条经线是
A.180°经线,50°W B.0°经线,180°经线 C.0°经线,50°W D.150°W,180°经线
【答案】8.A9.D【解析】8.晨昏线和经线圈重合,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经线位于白天的中央,根据本初子午线(10时)计算得到太阳直射的经线为30°E。故A正确。
9.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0时对应的经线,根据本初子午线(10时)可计算得到0时经线为150°W,另一条是认为规定的180°。故D正确。
10.此时乙地日落时间为A.20时
B.19时 C.17时 D.16时
11.此时A.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 B.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加快
C.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动 D.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
【答案】10.A11.C【解析】10.晨线与经线交叉处的时间为日出时间,赤道上6点日出,乙地日出时的地方时为4点,正午为12点,日落则为20点。故A正确。
11.此时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节气为夏至,时间为6月22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此时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不断减慢。故C正确。
12.在赤道上,你看日出第一缕阳光应在A.6点 B.6点30分 C.5点 D.不确定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赤道上永远是6点日出,18点日落,昼夜等长。
13.在地球内部圈层中,莫霍界面划分开的两大圈层是A.岩石圈和地幔 B.地壳和地幔 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核
【答案】B【解析】岩石圈是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是上地幔的一部分,A错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B正确;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C错误;地壳与地核不相邻,二者之间是地幔,D错误。故B正确。
14.岩石按其成因分为三大类
A.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B.喷出岩、沉积岩、变质岩C.喷出岩、侵入岩、沉积岩 D.花岗岩、岩浆岩、大理岩
【答案】A【解析】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也称火成岩,是由地壳内的岩浆冷凝而成,具有结晶构造而没有层理。例如花岗岩、辉绿岩、火山首凝灰岩等。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由地表的各类岩石经自然界的风化作用后破坏后补水流、冰川或风力搬运至不同地区,再经逐层沉积并在覆盖层的压力作用或天然矿物胶结剂的胶结作用下,重新压实固结而成的岩石。例如,页岩、菱镁矿,石灰岩等。变质岩,是地壳中原有的各类岩石在地层的压力或温度作用下,原岩石在固体状态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新岩石。例如,大理石、片麻岩等。花岗岩耐火性最差,大理石耐酸性最差。故A正确。
15.喷发出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属于A.化石
B.变质岩 C.沉积岩 D.岩浆岩
16.下列有关岩石形成和相互转化的正确叙述是
A.花岗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B.花岗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转化为沉积岩
C.沉积岩可以在地壳深处重熔再生为新的岩浆D.变质岩经过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
【答案】15.D16.C【解析】15.喷发出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岩浆岩,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等。故D正确。16.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由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成, A错误;花岗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转化为变质岩,B错误;沉积岩可以经过重融再生作用转化为岩浆, C正确;变质岩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转化而成, D错误;故C正确。
17.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太平洋西部边缘深海沟的形成是由于
A.两个大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B.两个大陆扳块碰撞形成的C.两个板块张裂形成的 D.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
【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太平洋西部的海沟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大洋板块相对于大陆板块的水平位置要低一些,相向运动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就形成了海沟。故D正确。
18.下列地貌单元,位于板块消亡边界的是A.东非大裂谷 B.塔里木盆地 C.日本群岛 D.冰岛
【答案】C【解析】东非大裂谷位于板块内部张裂处,冰岛位于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处,属于生长边界,A、D错误;塔里木盆地位于亚欧板块内部,B错误;日本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处,C正确。故C正确。
19.下列各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风蚀蘑菇和三角洲是外力作用导致的;褶皱和断层是内力作用的结果。故D正确。
20.c区域的地质构造名称为A.地垒
B.地堑 C.背斜 D.向斜
21.与东非大裂谷的成因最符合的是A.a B.b C.c D.d
22.四处的岩层比较,年龄最轻的岩层是A. B. C. D.
【答案】20.B21.C22.D【解析】20.C处岩层整体下沉,地质构造名称为地堑。故B正确。21.东非大裂谷是断裂下陷形成的,符合的是C。故C正确。22.岩层沉积顺序是,然后发生的是岩浆活动,产生岩层。故D正确。
23.这种作用方式是A.吸收
B.反射 C.散射 D.保温
24.下列现象不属于这种作用造成的是A.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 B.日落后天空仍然很明亮
C.没有阳光直接照射的房内仍有亮光 D.冬天晴朗的早晨能见到白霜
【答案】23.C24.D【解析】23.图示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某种削弱作用指的是空气分子的散射作用。故C正确。
24.图示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某种削弱作用指的是空气分子的散射作用,属于这种作用造成的是ABC。D选项是因为大气逆辐射弱造成的。故D正确。
25.深秋的季节,华北地区的农民经常用烟熏法防御霜冻,其原理是
A.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B.扩大对太阳辐射的散射范围
C.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保温效果 D.减弱地面辐射,缓解降温速度
【答案】C【解析】深秋或早春的晴夜,农民往往在田间熏烟以防霜冻,其原理是熏烟能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从而起到保温作用。故C正确。
26.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A.太阳辐射 B.太阳红外线辐射 C.地面的长波辐射 D.大气逆辐射
【答案】C【解析】大气的受热过程是:首先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而后产生地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而后大气把一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故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故C正确。
27.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海陆间的热力差异 B.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差异
C.高空和地面温度的差异 D.高空和地面气压的差异
【答案】B【解析】由于太阳辐射在地面的分布不均,导致地面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这是形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故B正确。
28.下图中的地点均为北半球同一纬度、同一季节,其中气温最低的是
【答案】B【解析】因为晴朗的晚上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强气温更高分析有误,多云的晚上,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近地面气温较高;晴朗的晚上,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近地面气温较低。故B正确。
29.与近百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相关的是A.增强
B.减弱 C.减弱 D.增强
30.科学家发现,随着大气层中的悬浮物质和其它微粒增加,近几十年以来,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了10%,地球正在“变暗”。与“变暗”有关的大气热力作用是A. B. C. D.
【答案】29.D30.A【解析】29.近百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与大气逆辐射加大(二氧化碳增加)关系,如下图增强,故D正确。
30.随着大气层中的浮质和其它微粒增加,大气削弱作用增加,故A正确。
31.下列所表示海陆间热力环流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故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海洋盛行下沉气流,故正确;晚上,陆地气温较海洋低,则陆地盛行下沉气流,而海洋盛行上升气流,故正确。故D正确。
32.以下是不同天气系统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示意图,图中的四条曲线,表示冷锋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曲线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C【解析】图中a、b、d分别为气旋、反气旋、暖锋过境气压变化曲线,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故选C。
33.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暖锋的是
【答案】B【解析】A项冷气团密度大,一般在锋面以下,A错误;B项暖气团沿锋面爬升的气流方向箭头,与锋面另一侧的冷气团移动的方向是一致的,据此判断为暖锋,B正确;C项冷气团密度大,一般在锋面以下,C错误;D项从图中的冷、暖空气的箭头可判断出是冷锋,D错误。故B
正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