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几乎不下雪,那几千米厚的冰是哪儿来的?

标签:
地理地理试题考试试卷试题 |
分类: 地理知识积累 |
提到南极,我们想到的两样东西,一个是企鹅,另一个就是雪。南极是一片纯粹的冰雪世界,生活着许多企鹅。南极的雪非常厚,据说冰层的厚度达到了1800米以上,最后的地方竟然有4800米。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南极经常狂风暴雪,但实际上南极的暴风雪,和沙漠里的沙尘暴差不多,只是狂风将地面上的雪吹起来罢了。
其实,南极是一个几乎不下雪的地方,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白色沙漠”。既然南极很少下雪,那这么厚的冰层是从哪儿来的呢?
来自南极科考站的信息显示,南极每年的降水量比撒哈拉沙漠还少,年降水量仅为50MM,南极内陆地区更少,大概只有10MM。此外,南极的平均气温达到零下25摄氏度,气候十分严寒。在这种情况下,南极的气候其实是非常干燥的,经常会刮起大风,对于南极科考站来说,这就是一场白色的“雪尘暴”。南极降水稀少的原因和冬季漫长有很大关系,由于气候严寒,海拔高,空气稀薄,导致南极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非常少,而且南极洲被极地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增温,故而水汽很难形成凝结核变成降水。
而南极之所以会形成如此厚重的冰层,则跟这里日积月累有很大关系。虽然南极降水量少,但是降落到南极的雪几乎不会融化,经过亿万年的积累,才形成了如今厚达几千米的冰层。冰层的存在形成了另一个恶性循环,本身南极洲得到的太阳辐射量就不多,而冰层又能反射掉一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几千米厚的冰层又增加了南极的地势,导致南极气温进一步降低。
在南极,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应该属于南极西部的乔治王岛,这里建立了中国的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在南极,这里是少数受到海洋暖湿气流影响的地区,从而降水量很高。从1986年到1992年,这里的年平均降水量达到了340MM,甚至在2019年9月还出现过积雪深度超过3米的大暴雪。
南极另一个降水多的地方,是南极普里兹湾地区的拉斯曼丘陵,这里分布着中国南极科考站中山站。这里的降雪量很多,每年光下雪的天气就有4个月,而且这里盛行大风天气,所以经常是暴风雪,连降雪量都没有办法测量。
南极内陆降雪的稀少,给人类提供了另一个科学考察的方式,那就是钻取南极的冰层,用来观察在地质年代南极降雪量的变化,从中往往能够得到第一手的南极气候变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