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一月考地理1

标签:
地理地理试题考试试卷试题 |
分类: 高一地理试题 |
一、选择题(请将答案写于题后答题卡中,每题2分,共60分)
年初由于
倒春寒的影响,皖南某地茶园遭受重创。结合该地此次倒春寒前后时段逐日平均气温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受这次倒春寒影响的时间是图中的A.时段 B.时段C.时段D.时段
2、为防护茶园春季冻害威胁,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A.增大茶园的通风条件 B.用塑料薄膜覆盖C.给茶树培土D.大量施肥、施药
3、“瑞雪兆丰年”这句农谚反映出的寒潮益处是
A.高低纬热量交换B.缓解冬季旱情C.抑制有机质分解,保持肥力D.保持物种的繁茂
4、寒潮对人类有益的方面体现在有助于地球表面的热量交换
是风调雨顺的保证 可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能带来风力资源A.B.C.D.【答案】1.C
【解析】试题分析:1.倒春寒是指春季回暖过程中由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时段本身就是低温时期,不能称为倒春寒;时段虽然气温变低,但是变化小称不上倒春寒;时段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为倒春寒,时段气温回升,倒春寒结束。
2.年初皖南某地茶园遭受重创,说明是春季低温时节造成的冻害。防护茶园春季冻害威胁,采取的措施主要就是保温增大茶园的通风条件冻害会更严重,A错误。用塑料薄膜覆盖可以增加温度,为防护茶园春季冻害威胁,B 正确。给茶树培土,大量施肥、施药对低温影响不大。
3.“瑞雪兆丰年”这句农谚反映出,雪带来一定的水分,缓解冬季旱情,B正确。和高低纬热量交换,抑制有机质分解,保持肥力,保持物种的繁茂影响不大。
4.寒潮属于大气的运动,这种大范围的大气运动有助于地球表面的热量交换,是风调雨顺的保证,可减轻来年的病虫害,能带来风力资源等。
考点: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5、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有人类生存和发展离开环境也能进行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人类生存和发展要以物质为基础,离不开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从环境中吸取物质和能量,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容纳、清除和改变人类代谢产物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考点:人地关系。
6、下列现象属于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的是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臭氧层出现空洞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
A. B. C.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和日本群岛发生火山地震是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臭氧层出现空洞是人类排放氟氯烃导致的,留民营村生态农业是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这两个是属于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考点:人地思想的演变
荷兰素有“鲜花王国”的美誉,园艺业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5%,生产的花卉植物主要供出口。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7、荷兰发展鲜花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A.地中海气候,光照充足
C.受沿岸寒流的影响,温度适宜
8、荷兰出口的花卉占世界花卉贸易总额的40%以上,这得益于保鲜技术的发展花卉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广阔廉价的耕地发展玻璃温室,改造自然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利用起伏的地势,发展花卉的立体种植A.
【答案】7.D
8.荷兰鲜花出口量大,一方面得益于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和花卉生产技术的进步 (如发展玻璃温室等,使得花卉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得益于保鲜技术的发展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荷兰地势比较平坦。C正确。考点:荷兰地理特点
下图为我国三个农业区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9、与B地相比,C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势是
A.雨热同期B.光照、热量充足C.土地资源丰富 D.市场广阔
B地区淡水养殖有利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
A.气候条件优越,土壤肥沃 B.原料充足C.周边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D.交通便利
11、为促进A地农业生产,可采取的科学技术措施采用滴灌、喷灌技术 培育耐旱品种 推广一年三熟 合理施肥
【答案】9.C
9.B地属于太湖平原,C地属于三江平原,C地与B地相比土地资源丰富,正确。雨热同期是共同特点,C地与B地相比光照、热量不足。市场广阔不是自然条件。
10.气候条件优越,土壤肥沃不是社会经济因素,A错误。原料充足和交通便利不是主要因素,BD错误。周边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是B地区淡水养殖有利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C正确。
11.A为新疆的哈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可采取的科学技术措施是采用滴灌、喷灌技术、育耐旱品种、合理施肥等,C正确。纬度高不适宜推广一年三熟,干旱地区不适宜扩大灌溉面积。考点:区域差异
12、“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这句话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持续性原则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竭泽而渔超出资源承载力,违背了持续性原则。考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简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3、铁路穿越市区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A.经济因素B.社会因素C.行政因素D.历史因素
14从环保角度考虑,最不适宜在图中工业区布局的工业部门是A.IT工
业B.服装制作C.石化工业D.汽车制造【答案】13.D14.C
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5、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模式是,自中心城区到远郊区依次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影响这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土地价格
发展历史 交通条件 生活习惯
A.B.C.D.
16目前,一般城市选择远郊建造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影响决策的主导因素是
A.土地价格B.地租支付能力C.交通条件D.土地利用效率【答案】15.B16.A
【解析】试题分析:15.一般来说从城市的中心到郊区,土地价格越来越来越低,同时交通条件不同,土地价格也不同。从城市的中心到郊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付租能力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B正确。
16.一般来说从城市的中心到郊区,土地价格越来越来越低,目前,一般城市选择远郊建造公租房、经济适用房,
图示意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单位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7、图中A.东部省份的城市化水平较低B.部分省份的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西部省份进入城市化中期阶段D.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正相关
18、在城市化过程中,北京市A.绿地增加,人口合理容量变大B.人口流动量大,管理难度增大
C.城区面积扩大,服务功能增大D.劳力资源紧缺,退休年龄延迟【答案】17.C
【解析】试题分析:17.图中东部省份(京、辽、闵)的城市化水平(60%以上)远比西部省份(滇、宁、甘)高,A错;我国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较落后,还未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错;2013年西部省份城市化水平都在40%以上,说明已进入城市化中期阶段,C正确;北京2005和2013年城市化水平相对西部省份来说是比较高的,但增幅却很小,而滇(云南省)城市化水平低,从2005年的20%上升到2013年的40%,增幅翻了一番,因此D项正好说反了,D错误。
18.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没有绿地面积,因此A错;在城市化过程中,北京经济发达,全国各地剩余劳动力(以中青年人为主)大量涌入,造成北京劳动力非常充足,人口流动量较大,管理难度也较大,因此D错B对;虽然北京城区面积在外扩,但仍是全国首都,其功能没有变化,其服务范围仍然是全国,C错。
考点:读图分析对比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单位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下图是我国中西部某地产业链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
19、促使该地产业链成型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B.劳动力C.交通D.原料
20、近年来,该地煤炭输出比重降低而电力输出比重提升,其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A. 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B. 降低运输成本,缓解交通压力
C. 降低大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D. 实现产业升级,减轻用工数量【答案】19.D
【解析】试题分析:19.主导因素就是决定因素,没有它就没有其它活动。从图中可以看到,煤炭开采是整个产业链接核心。D原料是正确的。20.煤炭的运输成本远远大于电力输出成本,所以改为电力输出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加剧了当地的污染。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