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标签:
地理地理试题考试试卷试题 |
分类: 高二地理试题 |
一、选择题(共45分)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2019年11月10日至14日, 应邀对希腊进行国事访问,并赴巴西首都巴西利亚(47°56′W,15°47′S)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一次会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A.
2.
A.
【答案】1.
C
3.下图为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河南登封(34°N)古观星台,观星台上有两间小屋,小屋之间有一横梁,台下有一“长堤”。每天正午,横梁的影子会投在“长堤”上,用来测量正午日影,可定节气和一年时长。据此,回答下题。
图中A.
“长堤”位于观星台的正东方向B.
C.
D.
4.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质超标的笼统表述。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图为“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图”。读图,完成问题。
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情形是A
下图为某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读图表,完成下面小题。
8.
9.
A.
C.
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制品中10%最终“归宿”是大海。图中阴影部分示意太平洋上最集中的塑料物品和碎片“垃圾场”,被称为“太平洋垃圾漩涡”,箭头表示洋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11.
A.
C.
12.
C.
13.
C. 洋流与沿岸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密不可分
【答案】10.
D
下图照片显示某同学所做地貌形成模拟试验场景。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4.
15.
【答案】14.
C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分布着由红色砂岩、砾岩形成的色彩斑斓的地貌景观(下左图)。下右图中甲乙丙丁代表不同的岩石类型。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6.
17.
A.
C.
【答案】16.
D
下图中甲地森林茂密,有“林海雪原”之称,乙地草原丰美,可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2000年至2009年丁湖水位曾下降了4.6米,近年来丙湿地水域变化较小。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8.
A
19.
20.
A.
21.
A.
垫状点地梅(左图)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垫状植物,通常具有很强的喜光性,其光合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植物叶表面温度)在15~18之间,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减弱光合作用,不利于其生长;降水的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茎的死亡,并加速植物叶子在秋季的枯萎过程。右图为“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垫状点地梅盖度分布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2.
23.
塞罕坝地区在辽、金时期曾被称为“千里松林”,清朝在此设立“木兰围场”,清末围场废弃。五十多年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有效保护了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下图为塞罕坝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4.
25.
26.
A.
27.
A.
C.
沃尔特河是西非第二大河,其流域范围广,水量大,年平均流量可达1200立方米/秒,但大部分在洪水期排入海洋,枯水期最小流量仅为14立方米/秒。为了开发沃尔特河,人们在其下游修建大坝拦水,形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水库——沃尔特水库。下图为沃尔特河流域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8.
29.
C.
30. 好处有扩大耕地面积稳定灌溉水源发展淡水养殖提高土壤肥力
A.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31.阅读考察报告,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野外考察是提升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北京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野外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
(1)考察记录单中处最可能记录的是________(双项选择题)。
A.奇峰林立
(2)除记录单中所列项目之外,地貌景观的描述角度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3)根据地貌形成条件判断,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________(双项选择题)。
A.植被
(4)阅读考察报告,概括此次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
(5)对“拓展学习”四幅景观图中的地貌进行分类,并说出理由。
【答案】(1)AD(2)规模
32.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同一天内两个时刻的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出甲、乙天气系统的名称,比较6日14~20时甲、乙天气系统强度的变化。
(2)判断6日14时~20时渤海海面风力变化,并说明理由。
(3)说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6日下午天气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甲为高压,乙为低压。 甲天气系统增强,乙天气系统强度变化不大。
(2)风力(风速)减小。理由:等压线变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
(3)天气晴朗,风力较弱(气温较高)。受(副热带)高气压(或高压脊)控制,气流下沉。
33.小明暑假前往新疆旅游,被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所吸引。下图为“新疆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图和天山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小明在新疆旅游期间,发现接近北京时间22点太阳才下山。
(1)说明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图中甲、乙两类景观在该地区十分常见。
(2)分析气候对该类景观形成的影响。
小明在天山脚下看到茫茫荒漠,远看山顶则是白雪皑皑,由山麓至山顶还有森林和草甸分布。
(3)分析小明所见天山独特景观的形成原因。
小明在塔里木河沿岸看到大片胡杨林的分布,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胡杨耐旱、抗风沙,能够拔盐改土,被称为“沙漠英雄树”。
(4)说出胡杨林对当地环境产生的生态效益。
小明通过查阅地图发现,新疆的城市和交通线分布很有特点。
(5)说明新疆城市和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1)此时正值北半球夏季,新疆昼长夜短,日落较晚;新疆位于我国最西端,与东八区相差2~3个时区,北京时间22点正值新疆当地19~20点。
(2)该地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多大风天气,风力作用强,多风蚀、风积地貌。
(3)天山地处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山麓为荒漠;山体海拔高,相对高差大,山顶积雪不化;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4)改善局地气候;改良土壤;涵养水源;保持生物多样性;防止沙漠化加剧。
(5)沿山麓(或盆地边缘)分布;地形、水源
34.图a为北美部分地区地理简图,图b是温哥华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说出甲河流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3)描述温哥华降水特点并分析原因。
【答案】(1)以平原、高原、山地为主,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部低,地势起伏大。
(2)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流;东西经度跨度大,河流流程长;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量少,河流径流量小;河流所在纬度较高,结冰期长(河流有些河段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因此有凌汛现象)。
(3)特点:年降水量丰富,冬季多于夏季(集中冬季)。成因:受盛行西风控制,有太平洋暖流流经,临海,位于山地迎风坡。冬季高、低纬度间温差大,导致盛行西风更强劲;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该地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