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第三章
(2018-04-11 23:16:28)
标签:
育儿文化 |
分类: 随笔 |
惰性思维和延迟满足的矛盾
通常来说,边散步边思考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但在两种极端场景中,就不是那么应付自如了。第一种是散步时做复杂思考(譬如一项困难的心算),人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第二种是散步速度超过正常水平,人根本什么事都想不了。这都充分说明思考和行为自控都是存在着极强的关联性,一心不能二用。
根据最省力原则,人类思维的系统2通常都处于休眠状态,本质上是懒惰的,不断转换任务和提高大脑运转速度是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而刻意掌控意志和进行自我控制会形成自我损耗现象(ego depletion)。实验结果表明,经过自我意志损耗的个体,更容易在面对困难认知任务时,选择放弃。这样的现象在孩子身上更为明显,对他们而言,当下的感受就是判断和决策主要因素,保持连贯的思维,追求延迟满足,理所不当然。
今天得到1000美金,一年后得到10000美金,这样的选择如何决定,就是最典型的延迟满足。心理学发展史中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值得引述。瓦特米舍和他的学生将一些4岁大的孩子置于残酷的两难处境中。这些孩子可以自行选择,是要一个随时可以拿到的小奖励(一块奥利奥饼干),还是在充满考验的环境中苦等15分钟,然后得到更大的奖励(两块小甜饼)。每个孩子得单独待在一个房间里,面前有张桌子,桌子上有两件东西:一块饼干和一个铃铛。孩子可以随时摇铃通知研究人员并领到一片饼干。根据描述,实验如下:“玩具、书、图画或其他任何会使孩子们分心的东西都不在房间里。研究人员离开房间后15分钟后才会回来。不过,孩子要是摇了铃、吃掉饼干、展期身来或者表情痛苦,研究人员也会回来”。这个实验最终证明,能够做出延时满足的孩子在成年后智力水平更高,染上毒品的可能性更小。
令人欣慰的结果来自俄勒冈大学的另一个研究团队,他们证明注意力和情感的控制能力是可以后天改变的。家长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和导引模式也能提升控制力,进而提高智力。
刻意的延迟满足训练就是解决思维惰性的有效工具之一。尝试把它应用到孩子教育和企业管理中吧,这大抵算是第一性原理体系中的方法论吧。
这一章里,最让我着迷的话题是“心流”,一种将大脑注意力毫不费力地集中起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使人忘却时间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问题。米哈里把它称之为“最优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