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评判“老虎咬死游客”莫陷泛人文主义
王传涛
8月24日,“7·23”东北虎致游客伤亡事故调查组发布事件调查结果。调查组对事发原因作出如下认定,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在事发前进行了口头告知,发放了“六严禁”告知单,与赵某签订了《自驾车入园游览车损责任协议书》,猛兽区游览沿途设置了明显的警示牌和指示牌,事发后工作开展有序,及时进行了现场处置和救援。结合原因分析,调查组认定“7·23”东北虎致游客伤亡事件不属于生产安全责任事故。(8月24日央视新闻)
整整一个月后,曾经引起广泛关注的野生动物园东北虎咬死游客事件调查结果终于发布。和之前此事引发的热烈讨论和巨大争议一样,当调查结果一经发布,就再一次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并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这都在预料之中,和调查结果究竟有没有认定是生产责任事故没有关系。不过,站在人文主义高度上,“不属于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结果要比“属于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结果更没有人情味,也更容易招来非议。许多网友认为,这次动物园管理方面逃避了责任,对于当事家庭是莫大的悲哀。但是,笔者个人认为,这样的定性比较客观,我们同情罹难者与受伤者的遭遇,同情这个家庭的处境,但在强调法治精神的当下,也不应该陷入泛人文主义的陷阱而让制度、契约、协议都虚无化。
至于原因,调查结果已经非常明确:动物园有口头告知、发了“六严禁”告知单、签订了《自驾车入园游览车损责任协议书》,猛兽区游览沿途还设置了明显的警示牌和指示牌,事发后又及时进行了现场处置和救援……应该说,对于一个野生动物园而言,管理方已经做到了目前法律制度规定中所有的一切,如果再让动物园担责,恐怕就是在公然违反和挑战法治精神。
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的生命的重要性,永远没有错,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也没有错,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在强调人文主义的同时,不能把之前的契约、协议完全撕毁。法治社会里,人文主义精神需要在规则和契约的保护下发扬。当事人违背契约,出现了严重的后果,首先是自己不尊重规则、违背契约精神的表现,和动物园没有多少关系。
动物园,较之于罹难的家庭,自然并不弱势。但动物园也不能凭空去承担一些责任。同时,我们每一个旁观者,不能因为通过表达出泛人文主义的观点而去表明自己的正确。真正的人文主义,是按规则、制度和契约规定的内容要求去行事,这首先要求每一位公民珍视自己的生命,自己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带头违反契约,却还要让别的机构去承担一些过失责任,显然有悖于现代文明。
在事故面前,是讲按规则办事,还是按人情味办事,将是一个长久化的社会命题。但是,法治社会、文明社会之中,制度、法律与契约,是文明的构架与支柱,是必须要尊重的东西,否则,文明就会坍塌,秩序就会混乱,公平就会成为奢望。这样的理念不仅仅适用于此案之中,还适用于遵守交通规则的汽车与不遵守规则的行人出现交通事故时的责任分担与赔偿问题,更适用于其他许许多多的纠纷与冲突。一言蔽之,泛人文主义不可以以牺牲法治精神、契约精神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