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奥运体操首次挂“零”的纠结与不甘
淡化金牌主义,但仍要追问体操“零金牌”
王传涛
北京时间8月17日凌晨,随着体操男子单杠决赛的结束,本届里约奥运会竞技体操项目全部战罢,由年轻人领军的中国队创造了最差战绩,自1984年征战奥运会以来,首次在体操项目上没有一块金牌入账。(中国新闻网8月17日)
中国体操一度被称为“梦之队”,在中国所有奥运项目中,体操所收获的金牌达到了29枚排名第二,仅次于拿下33金的跳水队,在中国奥运军团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本届奥运会上以零金零银收关,这让人感觉很是失望。
诚然,公众的金牌主义意识在本届奥运会上,已经慢慢淡化。这是公众对体育精神、奥运精神认知的正常回归。在日常生活中,体操是不折不扣的小众体育,平时以此为强身健身方式的国人并不多见。同时,因为练体操很苦很累,有的甚至于需要压制身体的正常发育,所以,从事体操这一行业者,更多的只是职业体育运动员。体操能不能夺奖牌,在奥运会上的发挥如何,与发展大众体育、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并没有多少关系。从这个角度讲,体操挂“零”,只是一件无所谓的事。
可是,举国体制下,如体操、跳水等项目,能不能得到金牌或是能不能取得好成绩,也就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命题。如果得不到奖牌,在金牌主义慢慢淡化的当下,理应得到宽容,但是,体操正是因为举国体制的培养模式,才让全体国人有了对奖牌的期待。而且,前几届奥运会,体操都是我国夺金的重要项目,现在成绩如此之糟、如此之差,怎能不令人唏嘘。
举国体制的特点是纳税人供养少数运动员,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都是花了公共财政的,拿体操职业运动员要成绩,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要不然,国家和政府花这么多钱培养你,到底是为了什么,现在穿越半个地球飞到巴西又是为了什么?
面对体操首次在奥运会上金牌银牌挂“零”,公众必须要问及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培养模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是教练的问题,还是训练的问题;二是在确定国家队队员时,到底有没有猫腻,是以水平高低、个人状态论英雄,还是以其他一些不为人知的场外因素定人员?三是队员的斗志与精神面貌是不是出了问题,这与网上曝光的奖金数额下调有没有关系?以上三个问题,如果回答不清,则公众就会狐疑不断。
追问一些体育项目在奥运会上的成绩,就像追问公务员有没有为人民服务一样正义。脱离开体操,放眼到本届奥运会我国各代表队在各个项目中的整体发挥,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遗憾,也面临几次裁判的不公判决,但是,总体上讲,各代表队在本届奥运会中的成绩着实让人失望。公众呼吁破除举国体制并向全民体育过渡,但在举国体制未破局之前,不追求成绩就是对纳税人不负责,纳税人亦有权利追问为什么成绩如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