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服之
王服之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0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访班”的尴尬在学校更在社会

(2016-07-05 08:45:49)

“信访班”的尴尬在学校更在社会

来源:中国网 2016-07-05

这类官方味道特别浓的专业,更多地在于现实社会之中有没有存在的土壤、有没有就业的前景。具体来说,信访这项工作在我国当下还是多多少少有些尴尬的。

作者:王传涛

王传涛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6月28日,贵州大学2012级信访本科班34位学生毕业,这是该校首届信访班,目前来看也是最后一届。学生们到手的学位证上写着法学学士、社会工作专业——早在5月,辅导员就要求他们求职填资料时,一律在专业一栏写上“社会工作”。截至毕业,在澎湃新闻随机采访的18位信访班学生中,无一人从事信访相关工作。(7月4日澎湃新闻)

信访,作为一个工种,在我国确实存在;许多政府机关,也都有信访办、信访局及专兼职的信访工作人员。有职位就应该有专业,从这个角度讲,信访作为一个专业在大学里开设,并没有什么不妥。

然而,信访专业设立以来,却满满都是尴尬。首先,在报志愿时,所有的34位学生都是服从调剂才进入到这个班学习的,没有人愿意主动报这个极具官方色彩的专业;在学位证上,最后也被改成了“社会工作”专业;在就业这个终极问题上,更是无一人在毕业之后从事与信访相关的工作。

对于学习这个专业的全部34位大学生而言,至少他们的大学生活中有一部分并没有按照自己当初的设想来进行,他们的青春、他们的部分人生,花销在了这个专业上,同时他们的就业还没有因为专业的学习而直接受益。也可以这样断定,当时贵州大学设立这个专业,是失败的。

设立这个专业的贵州大学,有点盲目跟风的意思。这和其他有些名牌大学设立反腐、反贪专业,可谓如出一辙。但是,这类官方味道特别浓的专业,更多地在于现实社会之中有没有存在的土壤、有没有就业的前景。具体来说,信访这项工作在我国当下还是多多少少有些尴尬的。

一方面,信访局只是一个职能部门,与其他职能平级,没有很大的约束和监督能力,部门里的信访人员也多为兼职,根本瞪不起眼;另一方面,在法治社会里,信访工作的处境也很微妙,一个社会究竟是应该依赖法律制度还是应该依赖信访工作,本身就存在悖论。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过往几年,在信访这件事上,太多的截访、拦访等事件,也大大消耗了公众对于信访工作的信心。

信访工作,可谓民意上传下达、解决矛盾、缓解冲突的重要纽带。但能不能真正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直接决定着信访工作的工作质量与水平,也直接决定着政府的诚意。从这个角度讲,信访的工作质量、工作性质可谓非常复杂,更多地应当依赖于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而非大学是不是学了四年的专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