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武汉“看海”,“百湖之市”当反思什么
王传涛
6月1日早晨,湖北连续下雨,武汉多地积水,早上上班的人们只得淌水艰难前行。不少市民纷纷发朋友圈,称武汉继续“看海”了,上班只能靠开船。在市紧急调度会上,市长万勇痛陈防汛排涝工作存在短板。同时要求,交通不恢复,领导不得离开现场。(《楚天金报》6月2日)
早在第一季度,就有气象专家预测今年我国南方降雨量可能会超过引发严重洪涝灾害的1998年。自6月份始,南方多个城市将会不定期开启“看海”模式,相信各地百姓对此也都已经有了心理预期。然而,相信市民们不会想到,今年武汉的“看海”模式来得如此之早、如此迅猛——导致武汉城区数十处地段出现内涝,重要交通道路被阻造成拥堵。
市民怒了,市长也怒了。“领导不得离开现场的要求”,就是要给市民一个交待,及早恢复武汉的交通秩序。很快,大量人力物力被征调,开始了“抢险救援”。据了解,武汉市水务部门共出动1000余人,近200台车次上路巡查,泵站累计开机240余台时,抽水千余万方。在这样的努力之下,相信武汉“看海”模式也将很快被关闭。然而,市民们担心的问题在于,在强降雨更多的今年,武汉下一次内涝何时再来,有没有必要准备一条船?
逢雨便涝,或许是许多城市在夏季的统一特色。但是,对于武汉这座城市来讲,必须要反思一个在过去二三十年做的同一类事——填湖。武汉,是被称作“百湖之市”的城市。两江交汇、湖泊密布、山水相连,这样的城市本不应该逢雨便涝。现在,逢雨便涝的现状下,必须要反思武汉的填湖之痛了。
《武汉地理信息蓝皮书》披露,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的湖泊面积减少了约34万亩;最近十年,湖泊面积减少大约1万亩;其中取得有关部门合法审批手续填湖的占53.3%,非法填湖者占46.7%。填湖后的主要用途为房地产项目开发。据报道,曾经的武汉第二大湖——南湖被填了一半,也就是被填了4万亩,在填起的土地上,建起了多个大学及房地产项目;另一个大湖——沙湖,面积也缩小了5000余亩。有市民称,武汉发展史,就是一部填湖史。
固然,逢雨便涝的城市在当下并不少见。而多数存在的问题在于,地下综合管廊规划落后、没有渗水能力。国务院在去年7月28日召开的常务会议也对各个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进行了安排和部署,许多城市也都有了建设“海绵城市”的规划。但是,对于武汉这座城市来说,破解之道恐怕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应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协调好湖泊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湖景房固然要建设,湖区开发也必须要进行,但前提不应该是减少湖面面积及蓄水能力。
武汉如此,其他每一座容易内涝的城市都要结合实际反思自己城市的规划建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