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奖受挫”源于眼中只有官方标准
(2015-08-11 09:45:18)
标签:
大学尺度奖学金教育体制路向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评奖受挫”源于眼中只有官方标准
王传涛
王昱人曾经“感动吉林”,6岁起带着弟弟拾荒给患病父亲买药,十多年间靠捡废品捐款近3万元资助80名学生。她最近“震惊羊城”,今年4月大学毕业前夕,突然从华南师范大学离校出走,当时正参加一等奖学金评选。(8月10日《信息时报》)
“评奖受挫”而出走,自然有许多可以向媒体诉说的前因后果,但是,旁观者清,对于绝大部分网友而言,王昱人在大学里过于单一的成功标准以及过于功利的求学心态仍然暴露无遗。至于为了一个奖项和别人的评价而要死要活,更是让人感觉王昱人已经评奖上瘾。
不可否认,自幼就拾荒扛起家庭重担的王昱人,度过了非常不幸的童年,她按照中国孝道的标准让自己的童年变成伟大而坚强,她的故事也打动了许多人,包括感动了吉林。她在大学里认真苦学、年年拿第一的表现也足以称得上的异常优秀,但因只得二等奖、未得一等奖就死去活来的她,当然不能感动整个中国教育体制。
人生从来不是为了感动别人而存在,也不是为了拿奖而存在。为了奖状和锦旗而存在的人,现在看来只有一个用暴力做慈善的陈光标。王昱人进入大学之后,严格按照大学里的标准去打算感动一个新世界和一个新环境,这本身没有错,可是,对于奖励,她却缺少了一份坦然与淡然。需要明确的是,大学里有另外一套或者有多套评价系统,且对于严重行政化的教育体制而言,也从来不缺少不公——在大学里每年成绩都拿全年级第一,拿不到一等奖学金,是非常正常的事。
王昱人的如上遭遇,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也或多或少的体现在不同个体身上。许多大学生从一进入到大学校门,就开始严格按照大学里的种种规则和玩法努力,在高大上的体制性认可的语境里失去了自我的认知和独立判断,认为只要努力学习,大学以及整个教育体制就会给自己一个交代,有评奖、有荣誉还有奖学金。然而,真正的命题是,如果大学里设立的这些评奖评优规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它将对我国诸多在校大学生构成毁灭性打击。
每一位大学生,自身存在与学习的意义自然不是为了取得别人的认可,也不是拿一些看似高大上的奖项与奖学金。拿了自然可以证明自己的人生积极向上,可以成为家长们口中所讲的“别人家的孩子”,可以上学校的光荣榜,但是,大学的路向与评判标准毕竟是多元化的。仅仅为了一个并不正常的教育体制设立的种种标准而存活,其人生永远是狭隘的,不仅仅能够让自己变得功利,而且容易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更会迷失掉自我。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格拉曾讲,“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对于王昱人而讲,她在自己人生阅历中的所有付出都非常具有正能量,需要得到整个社会尤其是官方的肯定,但在个人成长与发展路向上,却并没有完全让自己变成自己的主人,也没有让自己变成真正的尺度。
载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