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减少评奖,从来都应大刀阔斧
(2015-04-28 08:51:28)
标签:
娱乐权力大刀阔斧文化部文艺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权力减少评奖,从来都应大刀阔斧
王传涛
记者从27日举行的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上获悉,文化部正全面清理整顿文艺评奖,取消一批、精简压缩一批,总体减少60%以上。取消节庆活动中的文艺评奖项目,加强评论。(4月27日新华社)
文化部削减6成以上文艺评奖,可谓是人心所向。应该说,本届政府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一直致力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等工作,文化部减少评奖就是简政放权的最好体现,是在努力压缩权力寻租的空间,也是在减少地方政府及相关曲艺团体“跑部钱进”、“跑部奖进”的现状,更是压缩行政成本、为公共财政开源节流的表现。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根本的一点,取消一些艺术类的评奖,尊重了市场和文艺规律。好的艺术作品,从来不缺少叫好者,即便是短期内得不到认可,但是金子也总会发光,好的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也会在一段时间后体现出来。比如,影视作品的评价工作,便从来都不需要权力的过多参与,道理很明显,观众不是傻子,好的电视剧会体现在收视率上,好的电影会体现到票房上,观众们“用脚投票”最终也会让真正的好作品叫好又叫座。从这个层面讲,官方进行以权力为主导的评奖,就显得非常多余。
有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超过90%的各种评奖都是由民间主导的,多数是没有政府背景的协会或社团举办的。显然,评奖从来都不是政府应该做的事。也正因此,今年年初,中国计算机协会才“上书”国务院和科技部,建议取消政府部门主导的科技类评奖。此事在当时还引起了媒体的广泛热议。
既然权力还未完全关进制度的笼子,既然权力仍然有万能的能量,则权力主导的评奖就无法避免徇私之嫌。比如,某中部大省的省人大前副主任,酷爱摄影艺术,不仅家里拥有非常高档的摄影设备,还能够调动直升机去玩摄影,更重要的一点是,人家能够在各级摄影大赛中获得大奖,还能把自己的作品挂到别的城市的地铁站中。笔者认为,如果权力不办评奖了,出现这种事情的几率会相对较小,这无论对于权力,还是对于艺术都是好事,是双赢之举。
权力减少评奖,从来都应该如文化部此次一样大刀阔斧。此外,工商行政管理要减少驰名商标、著名企业、免检产品之类的评比或认证;教育部门要减少学校间成绩的评比,取而代之的应该是进行同质化检查;科技部门也应该把科技类奖项的评比工作转移到相关协会中去……应该说,只要是政府机关的评奖,都应该本着能减少就减少、能不评就不评的原则来审慎对待。
政府机关减少评奖,减少了部门的权力,表面上是自降身价,实际上是赢得了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新的行政智慧。李克强总理总多次讲,简政放权不是挠痒痒,而是要进行断腕式改革。只有进行更有魄力地简政放权,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官僚主义、衙门主义形象才会慢慢削弱,政府职能转变,才可能走向成功。
载《潇湘晨报》、《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