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奇葩壁垒证件信息高速公路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奇葩证明”只会加剧官民间的互不信任
王传涛
陈先生一家三口准备出境旅游,需要明确一位亲人为紧急联络人,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可问题来了:他需要提供他母亲是他母亲的书面证明。据正哥哥了解,这样的奇葩“证明”不在少数。很多人在办事过程中遇到过类似令人啼笑皆非的证明:要证明你爸是你爸,要证明你没犯过罪,要证明你没结过婚,要证明你没有要过孩子,要证明你没买过房……(4月8日《人民日报》)
“奇葩证明”多如牛毛,每时每刻都在刁难着一些普通百姓,以至于我们每办完一次证明之后,都会产生酣畅淋漓的痛快感与成就感。而如果办事过程一路通畅,反而没有这样的成就与喜悦。当然了,这也仅仅是揶揄之语,面对办事就要开证明的现实,更多的人都会感觉到压抑和郁闷。
“奇葩证明”的最直接原因在于,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信息没有共享,根本的原因在于官场壁垒的存在和服务意识的缺失。以一个非常简单的证明——“无房证明”为例,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一些证明是多么的荒诞。在我国多数地区,只要办首套房的房产证,都需要办“无房证明”。既要证明自己名下没有房,还要证明自己的妻子及子女名下没有房,同时,还要拿着结婚证和户口本去证明你与妻子和子女的关系。于是,这似乎成了一个永远也绕不出来的圈子。但是,对于房产部门而言,如果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不动产信息能够共享,则“无房证明”根本不需要开具。诸如此类只需要打通部门之间与地区之间的壁垒就能减少的证明,却总是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放权。
现代社会被誉为信息社会;还有一个很新颖的词汇叫“信息高速公路”。也就是说,一些信息,完全可以通过网路就能实现在短时间内的共享,也完全可以把老百姓解放出来。正如有评论所指出的,要让信息跑腿,而不应该让人带着信息跑腿。而政府部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里,实现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信息共享,早已不是什么难题,看就看政府部门和官员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决心和诚意。
其实,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壁垒重重,带给百姓的生活影响绝非仅仅是“事事都要开证明”这一件事。除了“证明”需要开具许多,我们每个人身上也有无数个“证件”需要办,一旦丢失,还必须要补办。对此,有人大代表提议用身份证代替所有证件,身份证号通用为住房公积金号、养老金号等等。应该说,这一提议是非常好的,但壁垒不除,信息就不可能共享,各自为政就仍然会继续下去。让老百姓多跑腿、经常应付于种种程序性规定的现实就不会改变。
无论是证明,还是证件,一旦变得越来越多就会让社会失去起码的信任感。而这种信任感,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而是也体现了政府对百姓的不信任。但是,更需要明白的是,不信任也是相互的,政府部门让老百姓疲于应付各种证明与证件,最终也将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因此,打破行政壁垒,宜早不宜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