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人均收入,公众希望谈论什么
(2015-03-01 10:26:00)
标签:
房产人均收入个税起征点公众基尼系数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谈及人均收入,公众希望谈论什么
王传涛
按照各地两会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31省份人均收入排名公布。与2014年相比,今年计有26个省(区、市)下调了城乡收入的同比增长目标,4省(区、市)保持不变,仅有西藏目标上调。
每一次公布人均收入的时候,都是吐槽“拖了祖国和地方后腿”最多的时候。同时,一些段子也得以重温:邻家有个张千万,周围9个穷光蛋,平均后都过百万;9个潘长江和1个姚明作平均,潘长江们的平均身高直接增长8公分……人均收入,作为一个原本意义上的统计学概念,正在遭受着一年又一年的公信力危机。至于原因,除了这个数字因为“平均”的问题让人感觉到了巨大的落差,恐怕还有“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官场哲学早已让人厌恶。
公众对年年都有增长的人均收入不领情,绝非是因为公众不明白统计学里的那些道道,而是,官场似乎从来都钟情于一些“大数据”,这些“大数据”往往以一个很大的区域、很大的一个群体作为统计范围,这个群体里没有个体,至少缺少个体的声音与诉求。在坊间,老百姓其实并不需要看这些“大数据”过日子,他们每天需要关心的粮食和蔬菜的价格,这也才是每一个个体的“小民生”。当我们谈及人均收入,我们更希望看到的其实是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或多或少对提高收入或提高生活质量起作用、能够影响民生的政策或对策。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具体问题,是公众更关心的。
一是,个税起征点是不是应该上调了?在“大数据”上,河南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是最慢的,即2014年比2013年仅提高了6.8%,其余绝大部分省份都提高了9%—11%。问题是,每年的收入都在快速增长,3500元的个税起征点却已4年未动。而4年以来,依此增率算,国人的人均收入应该普涨40%左右。相较之下,许多国家实行的个税起征点浮动机制,就很让人羡慕。那么,下一次提高个税起征点,究竟会在什么时候?
二是,基尼系数如何才能变小?从统计部门10余年不敢公布基尼系数,到最近几年公布总是大于0.47的结果,公众对当下社会的贫富分化,早已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眼下的问题是,如果收入分配改革走不出深水区,不敢啃硬骨头,行业垄断、贪污腐败形成的暴利得不到有效的遏止,恐怕收入分配永远只是镜中花、水中月,缩小基尼系数也会成为奢望。
三是,社保水平何以用更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保障?社保是另外一种形式上的税收,对于社保,每一个人的期望都是如此:个人负担变小,而福利水平上扬。这几天,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将失业保险费率由现行3%统一降至2%——公众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变化。同时,关于整个五险一金,尤其是关于养老金的缴纳率,也早应该降一降了;而教育、养老、医疗福利也应该更加公益化了。
除此之外,公众还希望看到CPI的稳定、失业率的下降或就业率的上升、最低工作标准和工资指导线的不断上涨,等等。需要明确的是,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现在到了2015年,时间已经过半,公众的期望值也已经越来越高。可以确定的说,实现收入翻番目标,离不开以上问题的解决,而不能是人均收入的单线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