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造GDP运动”比“造湖运动”更可怕

(2014-07-04 09:11:53)
标签:

房产

人工湖

亮点

地方政府

造城运动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造湖运动”更是“造GDP运动”

“造GDP运动”比“造湖运动”更可怕

王传涛

2011年下半年,广州南部的海珠湖、北部的白云湖先后建成开园。随后的《广州2012年城市建设亮点项目》中,出现了6个人工湖建设计划,被称为“亮点中的亮点”。算下来,广州已建成、在建、列入计划的人工湖已达17个,若能全部顺利建完,广州每个行政区都将有至少一个工湖。可以说,这是广州1958年修建四大人工湖以来的又一轮大规模的“造湖运动”。(73日《南方都市报》)

 

星罗棋布的人工湖,分散于广州市地图上,像极了下雨时的汽车前挡风玻璃,让人看不清路向,但也算有了另一种景象和意境。古人讲,有水则灵,对于一个大城市而言,能够摒弃传统的建设思路,将只修钢筋混凝土的模式调到花样繁多、赏心悦目的“造湖运动”上来,也算是一种进步。

 

一方面,湖能够调节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小气候,每一个湖都像一个天然的大空调,能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附近地区的温度和湿度都会有所改观;另一方面,湖本身也具有美化城市的功能,可以成为城市名片,助推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之于造湖本身,恐怕市民们不会质疑过多,毕竟,多一些“面朝湖面”的生活,没什么不好。

 

然而,如此大规模的“造湖运动”,却一个城市发展史上是很少见的。17个人工湖,一方面要拆迁,另一方面还要挖土,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浩大工程,就算对于城市生态的改善是好事,有一些问题也要说个一来二去。尤其是当政府部门把开挖人工湖定义为城市建设项目中“亮点中的亮点”时,这样一场由权力主导的“造湖运动”,就不能完全撇清一些关于造政绩、造GDP的质疑了。

 

“造湖运动”的本质其实是“造城运动”,更是“造GDP运动”。一个人工湖的出现,很可能会让城乡接合部变成环境优美的CBD和高档小区。地价直线上升,那都是意料之中的事。人工湖本身可以是旅游项目,可以用招商引资的形式,而湖岸的土地却可以实现在价格上的翻番。在地方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当下,你叫造湖也好,叫造城也罢,都最终落脚到造GDP和造财政收入上。

 

财政收入和GDP的提升,也并非完全是坏事。但是,每一个湖都是有生命的,也都是危险的。每一个湖的建设,都需要相关水运系统的完善,要把附近相关河流串连起来,起码的,治水的功能不能失掉。同时,水火无情,让这么多的人工湖拒绝成为城市的危害,显然需要地方政府多动脑筋、多做工作。

 

笔者生活的小城,也建了一个人工湖。因为资金问题,这个人工湖挖了七八年之久,搞得小城里经常年尘土飞扬。同时,因为相关安全防患措施不到位,这个湖里每年夏天都出现若干溺水死亡的事件。我们这个小城,是典型的北方小镇,甚至没有一两条常年不断流的河流,一个人工湖的出现,对风景和气候故然有好的作用,但对于不习水性的北方市民而言,有时却能够给某个家庭带来灭顶之灾。而这样的教训,相信许多城市都有。

 

现在,如广州一样大范围搞“造湖运动”的城市不在少数。比如,某西部古都城市,在2012年的时候提出了建设“八水九湖”的目标,很快又提出了建设“28湖”的宏大目标。地方政府做事的魄力值得点赞,但造政绩、造GDP的冲动,也是跃然纸上。

 

“造湖运动”也好,“造城运动”也罢,这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地方政府对于造湖背后“政绩依赖症”。近几年来,中央也好,舆论也罢,都在反对“唯GDP论”,可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GDP的崇拜基因似乎很难改变。这一点,恐怕远远比花几个钱造一些浩大的工程更加让市民忧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