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拔毛"小黄鸭需要更加理性的解读

(2014-06-04 08:52:27)
标签:

黄鸭

国人

鸭梨

劣根性

破窗效应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拔毛"小黄鸭需要更加理性的解读

拔毛小黄鸭与人人可骂的民族劣根

王传涛

端午佳节,由15000多只小黄鸭集结而成“鸭梨”正在上海展出,吸引市民纷纷拍照留念,但遗憾的是展出仅仅过去3天,好好的小黄鸭就被游客拔去了将近半数。(63日《解放日报》)

 

大黄鸭刚走,小黄鸭便来了。不过,或许是因为大黄鸭太大,无论是谁,都搬不动、抱不走、只能合影,大黄鸭完完整整地在香港等地游了一圈就到其他地方去展览了。小黄鸭可没有这么幸运,这只在上海由一万多只小黄鸭组成的“鸭梨”就见证了国人哄抢的威力。

 

关于哄抢的新闻,我们的思维基本已成定式,看到开头,就能想到结论——国人的素质太差了。而且,许多人对此类新闻的敏感度不亚于看到“老人跌倒不扶”之类的新闻,情绪激昂地说一些“国民素质低”、“民族有劣根”之类的道德判断。再加上,“哄抢蔬菜”、“哄抢散落的水果”之类的新闻,总是时不时被曝光,遇事总找国民劣根性的社会情绪和思维定式也在不断扩展。

 

国民劣根性,像是一个集体负责的体制,说出去了、骂出去了,便与自己无关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跟着著名杂文家柏杨先生骂“丑陋的中国人”成为了一种时尚。看到有人抢免费的蔬菜和翻车散落的桔子,总会将问题归结到民族劣根性上来。而且,批判民族劣根的人,大多选择站在了道德的高点上,自己安全上岸,却一下子把周边其他人甩在了泥潭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国民或民族的一员,将此类问题归结到民族或国民这样一个大范围上的思维定式,对个人是非常安全的,但对解决问题本身却是推卸责任、缺少担当的。

 

在某门户网站的跟帖中,顶在最前面的不是地域攻击的帖子,也不是批评国人没素质的帖子,而是这样一个充满自我调侃情绪的帖子——“昨天我路过那里,心情不太好,也顺手摘了三只。”看到这个帖子被顶到最高,我感觉眼前一亮,这也说明许多人也默认了自己内心里的另外一个小人。首先,发帖人如果真摘了小黄鸭,是对自我行为勇于曝光和反思,这需要勇气和魄力;其次,这是一种调侃,这说明了当下国人的一种心态——或许在那样一个场合,如果你作为抱着孩子的“路人甲”在场,或许你也会摘几只。别把自己美化的那么高尚,就如同某官员说“焦裕禄在这位置也会被质疑”。

 

所有的哄抢行为,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在这里,我想提两个概念。一个是,破窗效应,具体是指,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被人打破。另一个是,广场效应,是指在人群聚集的公开场合,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与日常生活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行,这种心理多数时候使群众的群体道德水平比个人道德低下。我想,如果这只大“鸭梨”上面有第一只小黄鸭被摘,则可能就会引来如洪水般的道德恶浪。

 

我们要做的是,防止破窗效应和广场效应的发酵。而不是一味的斥责全体国人没素质。“道德帝”,谁都可以当,而且,非常容易当,但真正能完成救赎的,永远不是道德上互相指责,而是相关监管的到位和制度漏洞的弥补。比如,面对“老人无人敢扶”难题,像深圳那样出台“好心人免责”的法律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