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救“脱网人群”需要“不抛弃”和“不放弃”
(2014-04-14 09:22:12)
标签:
个体网络知识有能力成就慢节奏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解救“脱网人群”需要“不抛弃”和“不放弃”
王传涛
“一网在手,万事不愁”。在移动互联网全面渗透人们生活的今天,无论是购物、买车票、打车、看病,网络以及移动终端给我们带来了极大便利。然而,对于为数不少的“脱网人群”来说,他们或是无法享受这种便利,或是在进入主流网络生活时障碍重重。(4月13日《半月谈》)
信息社会、网络社会中,“点点鼠标、滑滑手指就能办成事”已经司空见惯。更加上智能手机时代里大量手机APP应用软件的发明与推广,又成就了“尖指上的便捷”——只要手拿一个智能手机并拥有网络,“神马”订票、缴费、订酒店、阅读,都可以在轻轻触屏之后就能完成。
网民数量的增加,说明了网络社会的繁荣。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但客观而言,如果我们按“是不是网民”的标准进行划分,则完全可分成两类人:一类是天天被电脑和手机绑架了的网民,另一类是与大自然保持密切联系的“脱网人群”。应该说,在生活理念上,两类人有着巨大的差异。当年轻人沉浸于网络社会和信息社会带来的便捷时,那些“脱网人群”却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弃儿。
网络社会之于传统社会,本没有原罪。但是,公共服务却在网络时代表现出了极强的选择性。因为年轻人是消费的主体,在利润的趋动下,许多公共服务选择了向年轻人靠拢。说得好听一些,这叫赶时髦、与时俱进,说得难听一些,这却有些顾此而失彼。固守落后方式的中老年人,遗憾地被冷落一旁。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文明的冲突——正如社会的转型期,总有一些人被甩在了后面。而网络知识少、不能及时赶时髦的“脱网人群”则似乎注定成为失落者。
解救失落的“脱网人群”,既需要“不抛弃”也需要“不放弃”。所谓“不抛弃”,在笔者看来,主要讲两个层面。一是,整个社会要“不抛弃”。最主要的表现应该是,任何一项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都应该既提供传统的窗口服务,也应该及时创建新的APP软件,而不能戴上有色眼镜对待部分顾客和百姓。
二是,年轻人不要放弃自己家的长辈。每一个年轻人,都有义务去帮助父母利用最为便捷的方式去打理生活。周末也好,假期也罢,都应该为家里的老人提供一些网络帮助。如果有条件,完全可以帮助老人学习上网和使用智能手机。而且,这也是尽孝的一种表现。前段时间,网络上被热议、感动了无数网友的“手绘微信教程”与“手绘QQ教程”都是年轻人帮助老人学习网络软件的表现。
而所谓“不放弃”,是要老年人自己也要“不放弃”对网络知识的学习。活到老,也要学到老。客观而论,无论是电脑操作系统,还是当下的手机操作系统,基本都已经达到了可视化操作,简单易上手。有能力、有条件的中老年人还是应该多接触一下新的事物。只有不放弃学习新事物,才可能晚一些时间被社会淘汰。
单纯生活在大山之中的“脱网人群”,自然可以保持自己的慢节奏。而只有生活在网络已经普及了的发达地区,“脱网人群”才会表现出种种纠结。显然,这既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也是一些个体问题。无论是社会还是“脱网人群”自己,都需要进行一些努力。
载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