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坚挺的地震局与脆弱的地震带建筑

(2014-03-05 08:41:33)
标签:

在路上

地壳

平均寿命

亿元

数据显示

杂谈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坚挺的地震局与脆弱的地震带建筑

王传涛

“既然地震无法预报,地震局存在的必要性何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此次参会带来了《关于撤销国家地震局的建议》。他认为,国家地震局既负有监测预报地震的责任,却反复向公众解释地震无法预报,没有履行好法定职责,建议撤销地震局并在中国科学院设置地震研究院从事震前探索工作。数据显示,国家地震局2010年预算支出是24.1亿元,2011年是29.08亿元,2012年是31.09亿元,2013年则为40.86亿元,数字直线上升。(34日《新快报》)

 

地震局存废的话题,并不新鲜。近乎在每一次地震之后,各级地震局都会接受大量的质疑。事实上,地震局的处境就是这样尴尬:地震本来无法预测,或是预测成功率极低,但这个部门却以预测为由成立并一直存在;更可笑的是,就连地震局自己也都认为地震无法预测。眼下的问题是,既然不能满足公共期待,也便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提出这样的建议,非常合理。

 

地震局不仅在地震预测方面不给力,在其他许多方面也是让公众失望。比如,抗震救灾是民政部门的事,建设达到抗震标准的建筑是建设部门的事,地震局其他的职能似乎仅剩下了科研。而这个科研又是世界性难题。可以这样说,地震局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证明政府对于地震的重视,而结果大家都明了,重视了未必有效果。

 

并且,地震局每年在消耗着巨额的公共财政。据了解,地震局下设6个科研单位(包括一所大学),有30个省级地震局,有9个直属事业单位,有1个出版社。在全国,员工人员超过23000人。2013年,地震局的预算超过了40亿。面对如此大的开销,公众当然有理由质疑这些财政支出的到底合不合理。再横向来对比,就连世界上地震最频发的国家日本都没有设立地震局,我们的设立似乎也仅剩下了面子和人情的问题。

 

与地震局的坚挺形成对比的是,我国众多地震带中那脆弱的房屋质量。比如,在青海玉树地震中,结古镇被移为平地,震区85%的房屋倒塌,包括当地小学与职业学校的校舍。而其实上,在日本和台湾这些地震高发地带,7.1级的地震对房屋的破坏力极为有限,他们的房屋多数都能按照“对抗8级以上地震”的要求来完成,事实上,他们的房屋质量也确实能保证这一点。对比之下,身处地震带的我国居民,似乎只能听天由命。

 

与其自欺欺人地做地震预测工作,不如将大量的地震经费投入到地震频发地带,指导和帮助当地居民建造有良心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因此,笔者十分支持朱列玉的建议,同时,还建议将地震局花的这40亿资金投入到民用建筑的改造方面,让那些身处地壳活跃地带的居民,像日本和台湾居民那样一样拥有安全感。

 

糟糕的现实是,不仅仅在地震带,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仅有可怜的30年。同时,我国每年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每年都能产生世界上最多的建筑垃圾。不发生地震,“楼歪歪”都比比皆是,所谓建筑良心,似乎已经很难寻觅。

 

坚挺的地震局与脆弱的地震带建筑能够并存,是个奇怪到让人无法理解的现象对比。借口总是存在:一旦一个部门已经存在,这个单位和这个系统里的人总要解决吃饭、养老和住房问题。于是乎,地震局虽然没有产出多少实际的社会功效,也没有提供一星半点的公共服务,但似乎仍然比维护地震带的家园更重要。这让错愕,让人惊讶。而要消除这里的错愕和惊讶,则必须要还原常识:一是,公共财政不是权力的财政,必须要花在公共方面,而不能为了养一批人而无视之前的错误,不能讳疾忌医;二是,当下,没有一个部门能够成为“钉子户”,“大部制改革”在路上,撤销或合并一些部门,很有必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