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改名”与那些被无意中伤的利益
(2014-01-14 10:29:03)
标签:
现象不应该于某一话题猪流感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王传涛
近日,广东天农食品有限公司总裁张莹表示,“困难让我鼓起勇气要向汪副总理发出求援”,短信中称,因为广东反复报道人感染H7N9事件,导致消费者人心惶惶,谈鸡色变,活鸡量价齐跌!如果H7N9继续被放大,公司一但停止活鸡回收,则上万农民会一起闹事,引发社会动荡。事实上,H7N9不单是家禽、人,其他的动物身上也检测出H7N9,却叫人感染H7N9“禽流感”,H7N9命名是有问题、不公正的,H7N9科学的叫法应该是“A型流感病毒”。她希望专家给H7N9改名。(1月13日《南方农村报》)
“H7N9”到底该叫什么名字,似乎是一个鸡毛蒜皮式的“小问题”,求助于汪洋副总理,也看起来有些小题大做。但是,在看到这位食品公司总裁的诉苦之后,却发现关于“H7N9到底叫什么名字”还真是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话题。
在不恰当地叫了“禽流感”这个名字之后,家禽们背负了无数恶名,或许这只是小事。更大的问题在于:流感到底是由禽传给人还是由人传给禽,尚无确切证据;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时候说成“禽流感”,有可能导致疾病的检测和防治走入误区;而且,称之为“禽流感”对家禽产业的影响巨大,家禽市场不乐观,对农民和相关食品加工业是不公平的,有统计显示,H7N9对我国养殖及相关产业造成了400亿元的损失。
客观来说,公共疫情中,将疫病名字具化有其积极意义。一目了然,能够提高公众对于疫情传播路径的戒备。比如,前几年,有一种叫做“疯牛病”的疫情在欧美国家传播,经查实,这种疫病的传染源是各国从英国进口的牛肉。针对这种情况,世界各国都在那段时间内停止从英国进口牛肉,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之后,西方居民也很快恢复了食用牛肉的习惯。
但是如果某一种病毒,不能完全证实发源于某一种动物尤其是公众经常食用的动物时,我们也不应该将疫病的名字具化。当H7N9被命名为“禽流感”,整个国家,从北方到南方,从东方到西方,无不“谈禽色变”。家禽饲养业,深受打击。许多家禽饲养户,在“一剪没”倾家荡产之后,还无顾招致骂名无数,众人见了养禽户都敬而远之。
关于禽流感的改名,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世界卫生组织为“猪流感”改名。2009年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不再使用“猪流感”一词指代当前疫情,而开始使用“A(H1N1)型流感”一词。自此,猪们解脱并解放,从罪恶的病原体变成了无辜的受害群体。对比之下,在H7N9病毒出现之后的七八年时间里,以“鸡”为代表的禽类却一直背负着骂名,包括整个家禽饲养产业。
信息社会之下,任何一场公共事件中发明的“新名词”,都需要照顾到更多人的利益。相关政府部门和学术科研机构,不仅要把每一个术语和名字起得合乎实际,更要考虑到在现实社会中,对于相关产业链的影响。我国古代有著名的“命名学”。其中有一些讲究五行合一、文字寓意、结构形态等方面的要求,虽然说有迷信色彩,但实际上,“命名学”在当代社会也应该成为一门学问。至少,我们在起一些名字的时候,不至于出现牵连相关产业受损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