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点招”:先点钞票,后点学生
(2013-12-04 09:45:47)
标签:
每一年博文市场价格记者新名词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大学点招”点来了不敢想象的招生腐败
“大学点招”:先点钞票,后点学生
王传涛
中国人民大学近日确认,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涉嫌违法违纪接受调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胡娟也被免职协助调查。这一事件与“名校”“招生”“被查”等关键词联系起来,引发了公众对高招问题的质疑。记者调查发现,高招腐败案件近年来呈多发趋势,自主招生、补录及调换专业三个环节已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北京晨报》12月3日)
近日来,有两个“点钞机”异常火热。一个是,人民大学教授所讲的“花100万能上中国人民大学”,另一个是,假军官事件中的“点60万能当兵”。之后,这两则新闻有了不同的结论:“点60万能当兵”是在行骗,“花100万上人民大学”却是玩真的,至少没有被人民大学否认。
花钱上大学的报道,让公众熟知了一个新名词——点招。具体来说,点招就是一种选择性招生。即在中高考分数之外,学校拥有了一定的特招名额,将一些自己认为有能力和实力的专才学生招入学校的招生方法。近些年来,一直走俏的高校自主招生沦为新的点招通道。然而,高校试点自主招生的初衷是为了提高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让少数在某一方面拔尖的专才能够进入高校深造。但在政策具体执行中,点招却被异化为权钱交易。如果“花100万上人大”的市场价格属实,则人民大学招生处长涉案上亿元想必也不是虚言。
客观来看,无论是自主招生,还是点招,都是无可厚非的政策,打破高考分数这个一元化的评价标准和录取机制,也是许多家长和考生的共同期盼。关键的问题在于,如果高校之中的行政权力,像有些政府部门官员手中的权力一样无所约束,则“大学点招”就会为教育部门和大学招生处的官员点来无数钞票。无论是吉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于兴昌,还是湖南省教育考试院监察处原副处长谭博文,还是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都基本是因为点招问题把自己点进了囹圄。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然而,当西方社会将教育列入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我们的高等教育却已经变成了有钱人和有权人的变通游戏。尤其是对于北京的一些重点名牌大学而言,当其他省份的考生拼尽全力不过想考到北京的一所学校时,许多人却用权和钱买通了一条近路。如此教育招生制度,让人失望甚至是绝望。
高考,被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认为是“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最好机会;高考录取,也被全体国人认为是当下最为公平的招考制度。事实上,大家都错了,而且,错的一塌糊涂,错的无可救药——在权力腐败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天真而幼稚的,因为,有些事情我们根本不敢去想,更不愿去想,即便已经发生了,我们仍然是半信半疑——怎么会这样?
权力腐败尤其是权力寻租,往往是一种通病。“花100万能上中国人民大学”对于整个高校招生体制而言,是不是也预示了招生腐败的空前绝后?对此,希望教育部门、地方政府的纪检部门能够主动出击,去查一查每一年的招生问题,给大家一个合理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