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张艺谋”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大片
(2013-11-21 10:41:24)
标签:
方式大客户工作组概念不可能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寻找张艺谋”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大片
王传涛
记者19日从无锡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获悉,媒体曝光张艺谋涉嫌超生一事后,引起该委高度重视,他们千方百计联系张艺谋和陈婷,并派出工作小组,赶赴北京去找张艺谋,但未果,没找着。(11月20日新华网)
首先值得庆幸,“张艺谋成为‘葫芦娃他爹’”的新闻,没有成为“烂尾”。在广大网友和有志媒体的穷追猛打之下,无锡计生部门终于公开回应了此事。
就计生部门回应的专业水准来看,这本身就足以构成一个亮点,因为这措辞和用语基本可以达到上《新闻联播》的文采水平了:“高度重视”,“派出工作组”,“千方百计联系”、“赶赴北京”……遗憾的是,文采上的给力,并不能带来效果上的给力。“但未果,没找着”的最终答案,还是让广大公众歇了菜。
比较奇怪的是,在户口制度严格管理的当下,政府部门找人而且是找一位在我国响当当的名人竟然是这么困难的一件事。张艺谋是公众人物,有众多经纪人或者经理人。想必找到并联系上他并没有多大困难。我知道的情况是,在“节俭风”没刮的时候,我老家小县城的房地产公司是完全有实力请到众多一线明星开一场演唱会的。开一句不恰当的玩笑,如果无锡计生委想要找到张艺谋,谎称要拍“印象”系列或是找张艺谋拍宣传片,想必张艺谋也不可能联系不到。
公众为什么那么在意张艺谋的超生问题?在笔者看来,这关乎社会公平与特权存在的问题。计划生育是一项国策,超生有超生的处罚方法。在计划生育制度面前,所有的公民都应该是平等的,无论是明星,还是平民百姓,都应该一视同仁。可现实往往是,在执行层面,政府部门存在对明星的“选择性失明”。相比较而言,因超生而强制引产、因缴不起社会抚养费而上“学习班”、大学副教授因超生而被革除公职等类似事件,屡屡成为新闻头条。明星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律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质疑。
张艺谋是位大导演,而且在许多年前,是有良心的导演。《秋菊打官司》表明张艺谋也曾经关注过我国法治文明建设,《活着》也证明他关注过我国草根群体的生存现状,因此我觉得拿“寻找张艺谋”为题材拍一部现实主义电影也应该符合他20年的思维方式。
而且,“寻找张艺谋”这个话题,拥有了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电影应该拥有的许多要素。比如,法律制度是不是“看名人下菜”;比如,“名人是不是因为自己有钱就可以公开违背社会公平”;再比如,之前那些扒老百姓房子、牵百姓牛的计生部门,怎么遇到张艺谋这样的大客户就突然不灵了呢?……
政府部门放开几胎生育的问题,先可以放在一边。当下的问题在于,我们既然同为公民,就应当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概念。除了张艺谋作为公众人物需要给公众一个合理的解释之外,地方计生部门,也应该拒绝选择性失明式的执法方式。
发表于11月21日《华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