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制”上的职业年金就是个笑话
(2013-10-28 11:43:31)
标签:
中国式纳税人差距私人更大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双轨制”上的职业年金就是个笑话
职业年金国际化,养老保险国情化
王传涛
在人社部于10月2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就社会所高度关注的养老话题作出了系统的回答。针对长期被舆论质疑的企事业单位退休者养老金双轨制问题,尹成基表示将会逐步得到解决,“将在基本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年金,将来建立符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职业年金。”(10月27日《北京青年报》)
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人社部新闻发言人的一句话,一个新的社会学概念名词——职业年金或者说是企业年金,在两三天的时间里从无比陌生就走到了大家的微博里,瞬间也变成了一个大家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名词。
职业年金,或者说企业年金,是彻头彻尾的“舶来产品”。既然是“走进来”的西方物件,其存在的合理性一定是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验证”。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养老保险补充制度,是单位或企业视自己的收益情况而自行设立的一种福利激励制度。而事实上,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也确实在西方社会大范围存在并付诸实践,在弥合养老保险制度的鸿沟和差距问题上,起到了平抑作用。
常理来看,对于效益好的单位尤其是企业而言,设立企业年金能够起到“凝聚人心”、“提拔员工信心”、“提高福利待遇”、“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企业年金的设立,会让广大员工陡然上升幸福指数,钱多钱少先放在一边,“拿双份养老保险”的感觉至少是很自豪的。
然而,我们购买鞋子,品牌和样式从来只是次要追求,关键还是要看自己脚的大小能否和鞋子的尺码合的上。如果看到外国人穿着这鞋子“高端大气上档次”,就下定决心引进,难免会出现自己脚感觉不适的情况。到那个时候,再对外喊“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也便会自欺欺人。
职业年金或者说企业年金,在当下的双轨制之下,只是少数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特权和专利。一者,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对单位而言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即加重负担,而对于缴纳正常养老保险都有些捉襟见肘的私人企业而言,年金制度永远就是一种奢望;二者,当下养老保险体制已经是两条腿走路,如果这个“双轨制”不被破除,可能会很快变成“三条腿走路”甚至更多的脚走路;三者,现在行政事业单位,没有缴纳养老保险,有什么资格再用纳税人的钱去设立所谓的职业年金?难道是养老保险国情化,职业年金国际化?
所谓的“不公”,细细来说,有两类职业年金或者说企业年金,会造就不公。首先,就是公职人员。公职人员拿着纳税人缴纳的公共财政,在全国大部分人没有享受到年金制度时,首先考虑到自己,是一种无遮无掩的中饱私囊,用时髦一些的话就是“权力自肥”。第二类人就是,国有企业尤其是垄断经营性质的国有企业。众所周知,部分国有企业尤其是垄断企业,福利已经非常好,工资已经非常高,这些企业获利超高的利润,不是因为他们的经营水平有多精细,而是他们在某一行业内形成了垄断,即剥取了公共利益,然后用之为企业年金这种新型福利作嫁衣。
该接轨的未接轨,不该接轨的却想走在最前面。这样的结果,只能会是在不公的基础上制造更大的不公——号称养老保险补充制度的职业年金或企业年金,只能拉大整个社会的退休金数额差距。因此,养老保险“双轨制”不除,职业年金或者说企业年金就永远是个笑话——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式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