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惊魂”中被遗忘的“海恩法则”
(2013-09-11 08:11: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地铁惊魂”中被遗忘的“海恩法则”
王传涛
2013年9月8日晚,杭州地铁一趟列车在钱塘江底下的隧道中“趴窝”了。列车上的113名乘客,只能沿着地铁隧道里1.2米宽的栈道走出来,足足走了半个小时。事故原因已经查明:供电设备出现故障,导致了供电短路、跳闸。事实上,这起事故本可避免,因为今年5月份,杭港地铁在日常维修检测中就发现了问题的存在:有12套接触网装置存在质量瑕疵,需要更换。前期,先到货的6套设备已经更换完毕。9月7日,剩下的新设备已经全部到齐,可还没来及更换的钱塘江路段,在9月8日晚上就出了事。(9月10日《钱江晚报》)
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我们才能感觉到恐惧本身有多恐惧——欧美韩等国家多个版本的电影《地铁惊魂》,在杭州真实上演,着实让乘客体验了把什么叫真正的惊悚。必须值得庆幸,这起事故导致的结果仅仅是“乘客走了半个小时”,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这样一起事故,却足以应该引起地铁运营者包括安全监察部门对于安全问题的警觉和重视。
让人纠结的是,这本是一起可以避免的事故。只是由于一两天的误差,而导致出现了这起严重事故。在四个月前,杭港地铁就检测出了地铁的问题所在——12套接触网装置存在质量瑕疵,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许多设备并没有及时更换。更让人愤恨的是,早在事故前一天,设备就已经完全到齐。设备到齐,却没有安装,只差一天时间,而就是这一天时间,事故发生了。还真应了那句话——所谓的几率,从来都是伪命题,发生了就是100%,没有发生,就是0%。
事实上,并非这起事故可以避免,在理论上,所有的安全事故都可以完全避免。在航空界,有一个著名的“海恩法则”。这个法则旨在说明,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该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显然,这是一次由人为因素而导致的人祸。
持有同样论点的还有著名的“墨菲定律”。“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是: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墨菲定律”在警示世人,任何一个事件,只要具有大于零的几率,那就不能够假设它不会发生,相反还要认真的正视问题,并解决问题。
地铁之事,无小事。尤其涉及安全问题,地铁便是关乎公共安全的天大问题。然而,杭州地铁自修建到现在,便一直伴随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已经不是杭州地铁第一次成为全国媒体都关注的重要新闻了。对杭州地铁的运营及监管者而言,如何遵循最严谨、最科学的态度来维护公共安全,显然已经成为一个再为重要不过的问题。据了解,现在杭州每天乘坐地铁过江的人大约在30万左右,对于这30万人而言,不能把每一次乘车都当成是一次冒险。他们需要获取足够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