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的汉语名字与“回”字的几种写法
(2013-03-01 10:17:23)
标签:
学人流行语这一天土黄色奖金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PM2.5起一个什么样的汉语名字并不重要
PM2.5的汉语名字与“回”字的几种写法
王传涛
“有毒粉尘”、“尘埃颗粒”……关于PM2.5的各种叫法一直层出不穷,有的网友干脆直接称其为“毒尘”。对于目前各种混乱的叫法不断出现,28日上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特意为此召开的专家会议上确认该名称:PM10的中文名称为“可吸入颗粒物”,而PM2.5直径要比它小,并且之后还有PM1的出现,将PM2.5的中文名称定为“细颗粒物”,PM1如果今后命名可以称为“超细颗粒物”。( 2月28日《法制晚报》)
2月的最后一天,笔者所在的城市和许多北方城市一样,天空的颜色由雾霾的白色变成了沙尘暴的土黄色。虽然天空下起了雨,可任凭雨怎么“洗涮涮”,天空依然是土黄色。也就是在这一天,PM2.5终于有了一个中文名字——“细颗粒物”。这个中文名字,至少有以下两个好处:一是,对不懂英文的国人而言,可以读懂PM2.5了;二是,当下汉语要自净,中英文混用的现象已经十分泛滥,用“细颗粒物”替代PM2.5可以保持汉语的洁净,就像NBA改成“美职篮”。
说实话,如果在大街上采访一下广大市民,询问一下他们对于PM2.5的中文名字或是科学定义,想必会有许多人说不出这个火了两三年的流行语。可是,PM2.5已经深入人心。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给PM2.5定下了“细颗粒物”这个名词概念,之于大气污染的防治也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换了个马甲,还可能让人认不出来。这就像一些网友的个人签名——别叫姐家庭主妇,喊俺居里夫人。可本质上讲,这两个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居里夫人和世界名人攀了高枝,让家庭主妇高雅了一把。
PM2.5,叫什么,确实是一个无所谓的事。大气都那么不干净了,单纯的追求汉语的纯洁性,不过是风花雪月。香港台湾那边中英文混着用了多年,人家的传统文化既没有丢失,汉语没有失传,那边的空气也没有恶劣到我们这般程度。作为学术机构,如果不研究PM2.5的防治方法,不为公众的健康考虑向政府建言和施压,只玩一些花哨的文字游戏,也就没有承担起学术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放眼历史,PM2.5只是一个阶段性名词。PM2.5以前没有,之后也应该能消除和杜绝。那么,PM2.5叫什么,都并不重要。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叫PM2.5,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只要能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物质,能够影响人的身体健康,那么,也就没有必要研究PM2.5究竟有几个叫法。从专业的学术用语,到你知我知大家都知的打招呼用语,PM2.5已经足够深入人心。
对治理空气污染而言,当务之急就是加快对大气污染的立法。据了解,在经历两年冬季长时间、大范围的灰霾之后,环保部、国务院法制办、全国人大就加速《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工作达成共识。但是,至于《大气污染防治法》什么时候能够颁布实施,什么时候能起到真正的作用,我们都不得而知。我们只能看着大气越来越污浊,味道越来越难闻。而众多地方政府,也好像基本无动于衷,既不清除污染企业,也不敢下河游泳拿奖金。
研究“回”字有几种写法,是荒唐可笑而不着调的。给农民工换一个亲切、时髦而拉风的名字,而不想办法去帮助他们讨薪,不提高他们的权益;给PM2.5起个严谨的中文名字,而不去积极主动地进行立法和治理,这就是一些学人喜欢玩的游戏。显然,这是公共治理的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