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底公车很给力,单靠“自查”很无力
(2012-08-22 18:49:51)
标签:
北京公车宋体事业单位自查杂谈 |
摸底公车很给力,单靠“自查”很无力
济北南
继此前清理党政机关违规公车之后,20日,财政部发文,要求对全国范围内的事业单位公车进行一次大摸底,包括公车的数量、排量、价格、用途、费用等都将一一统计清楚。此次清查的方式主要依靠各级事业单位的自查。(《新京报》 8月21日)
踌躇不前的尴尬,越改越多的悲怆,对于公车改革而言已经成为习惯。公车腐败每年耗费2000亿公共财政的事实,透支着纳税人的血汗,也透支着政府的公信力。民意的汹涌,在铜墙铁壁般的改革壁垒而前,显得很是无力。公车改革每走一步,都会引来巨大的民意反响。虽然最后的结局很可能逃不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怪圈,但是,民意期待仍然显得十分诚挚。
任何改革都始于调查摸底工作。公车改革的前提是对公车进行“登记造册”。“我国公车数量为多少”,一直以来都是个未解难题,以至于在去年北京治堵方案征集民意过程中,有关部门对公车数量问题的回答达到了让人无语的地步——“这个问题很敏感,不方便透露”。此语境之下,公众能够理解摸底事业单位公车数量的善意初衷,联系到去年党政机关公车统计清理工作,公众似乎看到了公车改革正在步入正轨。
然而,“自查”的统计方式,却让人大跌眼镜。客观来说,统计事业单位车辆是个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想必也会很长,工作量难免非常之大,而每个单位的公车数量问题又在不断变化。但是,既然是统计,就要把最真实的数据呈现出来。宁肯不统计,也不应要不真实的数据。否则,怕有难以想象的“改革后患”。数据不真实,何谈下一步的改革?即便改革,又何谈根治?
“自查”的短板显而易见。其一,公车数量不透明,权力不能受到有效监督,各事业单位的公车“自查”数量,会很容易出现一个符合“官场统计学”的数字,对于一些公车超标事业单位的“一把手”而言,数字上的正确比统计上的真实更重要;其二,“自查”的缺陷,已经在党政机关自查登记的结果上有了体现,截至今年6月,全国党政机关共清理出违规公务用车19.96万辆,对于这个数字,许多网友表示“不相信”。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坦言,全国不到20万辆违规公车,这一数据不排除有打埋伏、漏报车辆的情况。可见,“自查”出来的结果,有时并不靠谱。
“自查”的无力,需要配套措施的出台。仅仅靠“自查”来完成统计,其实就是一种“懒政”。一方面,透明是最好的防腐剂,老百姓是最好的监督者,事业单位的公车数量以及每辆车的花销情况,应该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相关要求公布于众;另一方面,对于瞒报、虚报、漏报、打擦边球等各种情况,此次清理工作也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处罚方案,比如,问责“一把手”、列入年终考核等等。
公车改革的阻力可以用“树大根深”来形容。这就需要更为缜密的制度设计和更加具体可行的改革方案,也需要从摸底阶段就开始做好每一项工作,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单靠文件的下达与上报,显然并不能完成这项重任。在统计工作完成之后,还需要出台刚性的全国性法律法规,实现公车管理的法治化、常态化、透明化和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