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存50%公车”可成公车改革的范本
(2012-05-11 09:07:16)
标签:
乌鲁木齐宋体公车公务封存杂谈 |
“封存50%公车”可成公车改革的范本
王传涛
从新疆乌鲁木齐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暂时封存50%公务用车缓解交通拥堵动员大会上了解到,从 5月15日到9月5日,乌市将控制全市机动车出行总量,暂时封存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50%公务用车,将原有的6782辆正常出行公务用车缩减至3391辆。(《法制日报》5月10日)
乌鲁木齐要治堵,相信许多东部的大城市会发笑。人口只有330万、机动车保有量为 45万辆的乌鲁木齐,都算不上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堵市”。即便是乌鲁木齐现在实施了一批城市道路交通建设项目,城市交通比以前堵了许多,但和东部一些大城市相比,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可是,再小的城市也有一颗治堵的心,更何况,乌鲁木齐的治堵并没有限私家车的号,也没有让私家车摇号,而是瞄准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开刀。
治堵,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但是,通用的做法是,治堵就是治私家车。虽然“治堵先治公车”在近几年形成的强大民意,但先拿公车开刀的案例并不多见。因为许多城市公车泛滥,公车数量不透明,治堵只拿私家车开刀很像是对公共权利的剥夺。治堵不治公车之害,要么治标不治本、越治越堵,要么就会让市民权利成为公车不改革的牺牲品。在此语境之下,乌鲁木齐停驶50%公务用车的做法让我们眼前一亮。
停驶50%公务用车的意义又不局限于此。更大意义在于,乌鲁木齐正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整个中国,公车问题并没有传说中那样“树大根深”、“盘根错节”。封存50%的公务用车,至少证明,离开了这50%的公务用车,权力仍然可以保持正常地运转。也告诉那些借“阻力较大”这个不能成为理由的理由而拒绝执行公车改革的地方政府一个这样的事实——不是公车改革的阻力大,而是官员本就没有坚定公车改革的诚意和决心。
能够和乌鲁木齐一样可以证明公车改革“阻力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还有杭州和温州这两个城市。杭州公车改革开始于三年之前,整个过程之中,杭州市共封存了800余辆公车(超过60%),节约公务交通费用3400余万元;今年开始的温州公车改革的动作更大,要求除了保留300余辆必须用的公务车,要拍卖处置1400辆公务用车。这几个例子都能说明,把官员从公务车中请出来,拒绝公务用车上路,并不是什么难事。
去年5月中旬,中央出台《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情况自查登记表》下发至各地党政机关,要求各部门单位对公车逐辆登记,不允许遗漏、瞒报,确保100%的车辆登记,填表造册,彻底摸清车辆总数,高于标准配备更新公务用车,或者配备更新越野车的,需审批备案。既然已经完成“登记造册”,则公车改革完全可以效仿乌鲁木齐停驶50%公车的做法,先将部分公务车封存起来,并逐步学习杭州温州推进公车改革。
公车改革,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困难。遗憾的是,迷恋于“车轮上的腐败”的体制内人士,并不愿意主动出让已经握在手心的特权,他们找来了各种各样的借口,要么说离开了公车政府就办不了公了,要么说公车改革的阻力很大会让一部分人失业。但是实际上,公车改革能否进行下去,只是态度与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