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选拔大学校长”有助于实现教授治校
(2012-02-27 09:41:13)
标签:
公开选拔宋体教授治校教育部门《新京报》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公开选拔大学校长”有助 于实现教授治校
“公开选拔大学校长”是积极的信号
王传涛
教育部表示,今年要完成50所高校党委、行政换届工作。开展直属高校校长公开选拔改革试点,完善大学校长选任办法。其中,教育部决定在东北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试点公开选拔校长。1949年以来,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通常由上级部门决定。此前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表示,今后校长要专业化、职业化、去行政化。(《新京报》2月26日)
“公开选拔大学校长”,是产生大学校长的新方式。虽然目前只有两所学校能够有幸“试点”,虽然在“公开选拔”的外表之下也可能会隐藏着许多猫腻,虽然人事竞争都有些避免不了的一些“潜规则”,但是,变中国大学校长的产生方式由上级任命为公开选拔,对于实现大学自主化、大学去行政化,尤其是实现“教授治校”这一基本目标而言是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的。
大学要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就必须去行政化,减少由上级教育部门和组织部门的用人权力。“教授治校”与“官员治校”,是相对而言的两个概念。“公开选拔大学校长”而不是由上级部门任命大学校长,自然会有助于让更多的在学术上、科研上德高望重的学院型、知识型人才,登上一校之长的位子。那些搞行政出身的官僚作风较重的官员,可能就会在公开选拔过程中被淘汰。
从现实角度来讲,大学不是行政机构,而是要实现学术自主化教育与研究单位,学院型、知识型出身的专业学术人员比起搞行政出身的官员,更懂得大学要走向何方,大学生们应该做什么,教授们应该做什么,才会做有利于“学术独立”的工作。若官员治校,则难免将大学行政化、大学官僚化带入下一个深渊。
在历史上,尤其是我国大学学术成就最高的民国时期,“大学校长不能由官员兼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事任免原则。当年,西南联大将要北上的时候,北京大学的校务委员蒋梦麟去行政院做了秘书长。傅斯年等知名教授就说,他不能再兼任北大的校长了,这是一个起码的原则。这个原则看起来简单,其实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大学要保持独立性、学术保持客观性的重要保障。对此原则,我们应当有所借鉴。
但凡新事物,都要接受旧有体制的挑战。综合看来,公众对于大学公选校长一事仍然有以下担忧:其一,这是教育部门的心血来潮还是确实想放开大学校长的任免大权?其二,公开选拔这种方式,能不能规避人事竞奔等舞弊现象?能否让那些德高望众的教授顺利当上校长?其三,即便是打破了上级任命这种传统,当上校长的教授,是还会保持教授的办事特色,还是一心想当好一名官员?这些担心不是没有理由,因为一者这是“试点”,二者,大学校长仍然要通过上级部门的认可和组织部门的考察,这都是非常现实的因素。
我国大学需要突破现有的行政体制,既需要南方科技大学这样的“先锋部队”,又需要教育部门对于种种政策的适度放宽,甚至自己进行一些改革尝试。无论如何,“公开选拔大学校长”始终是一种进步。这表明,教育部门并非没有看到大学问题和问题大学的病灶所在——大学行政化、官僚化。并且,教育部门正在试图去除这一病灶,让我们的大学开始渐渐远离行政化。
必须要说的是,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除大学校长要公推公选之外,公众对于大学去行政化的公共期待还有许多。比如,大学校长还要去行政级别化;大学里的管理工作还要让位于学习和科研,大学里不必要的衙门还要能减则减;大学教育还要还原于真正的学术教育,并且实现真正的“独立之思考,自由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