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课程互选互认是难得的教育进步
(2012-02-20 11:53:45)
标签:
宋体北大清华互选互认学校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北大清华课程互选互认是难得的教育进步
济北南
在“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高层论坛”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透露,今年秋季,该学院将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启动课程共享工程,两个学院学生可以互选课程,学分互认。(新华网 2月19日)
北大和清华两所学校部分课程互选互认,是个不错的消息。这表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之间存在的壁垒与过结正在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大学优质资源的共享与交流。课程不仅能互选,学分还能互认,无论对于学生的成长,还是对于学术的发展与两所学校“握手言和”实现进一步的资源共享,都是一件益事。
北大与清华两所名校,共同代表着我国社会学科与理工学科学术发展的最高水平,也代表着我国近代大学的辉煌历史。按理说,这两所知名学府之间不应该有冲突和竞争,更不应该有敌对。北大侧重文史哲和医学,清华侧重理工科和美学,在绝大部分学科领域,两所学校之间的课程设置应该是互补的。即便两所学校的课程设置有所相似,也不妨碍两所大学之间有正常的学术交流。然而,北大和清华,给公众留下的印象却是很明显的竞争和敌对关系。这不免是种遗憾。
有两个例子,最能说明两所学校之间的紧张关系。一个例子是,自主招生的竞争。上个周末,以北大为代表“北约”和以清华为代表的“华约”,在同一时间进行了自己的自主招生考试,这意味着,报了“北约”的考生,就不能再报“华约”,考生们必须做一个“二选一”式的选择题。足以见得,以两所学校为代表的大学阵营,已经将对生源的抢夺赤裸化、白热化。另一个例子是,两所学校对高考状元的抢夺,每年高考之后,两所学校都会主动搜罗状元们的信息,提前打电话告诉他们已经被提前录取,事实上,其他考生此时还没有开始报志愿。但两所学校就是这么手急眼快。这两所学校似乎在乎每位状元选择,生怕比对方少得到一名状元,继而丢掉面子。
北大清华部分课程互选互认,意味着北大清华两所学校的“抢生源”之举在立意上就是错误的。因为,身在北大,也可以学到清华的课程;反之亦然——那么,状元们读北大还是读清华也就无所谓了。也希望两所知名学府,将招生的侧重点转移大学的开放性建设上来。
不止是北大和清华,许多同城大学,同一类型的大学,无论是在招生,还是在学术发展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关系。然而,所有的大学都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在笔者看来,这与我国大学的行政化关系密切。就像“地方保护”,也像政绩比较,以至于我国的大学越来越没有雅量和风度了。由此,竞争和敌对也就再所难免。对于学术的发展和交流,这是起阻碍作用的。
现代大学的基本特点就是开放、共融。大学里的资源,都属公共社会资源,都应该对其他学校开放,甚至于,也应该对社会开放。一国之内,每一所大学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身边的“同行”,无论对方的名气、历史与学术发展水平是否高于自己,都应该坦诚相对。只有这样,整个高校的学术水平才有可能在这种共享和对话的状态下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