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申报奢侈品,亏了茅台的好价钱
(2011-12-01 08:53:57)
标签:
欧洲奢侈品宋体茅台酒厂《京华时报》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暂停申报奢侈品,亏了茅台的好价钱
王传涛
11月29日,记者从世界奢侈品协会证实,“大概在一个月前,贵州茅台曾给协会打电话咨询进入全球100强奢侈品榜单事宜,随后双方还就一些资料进行了邮件往来”。但由于该消息传播造成的负面影响,茅台暂停与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接触。协会负责人亦表示,茅台入奢够格。(《京华时报》11月30日)
质疑带来的压力总能制止一些行为。6天之前还在积极申请加入奢侈品行列的茅台,突然低调了许多。而暂停申请进入全球100强奢侈品榜单的行为,基本上符合茅台酒厂的“一贯态度”,否认过申请奢侈品的申请行为,也公开承诺要让老百姓喝得起茅台酒。对于茅台酒厂的这种行为,许多网友认为比较靠谱——一旦真正成了了奢侈品,可能就彻底与老百姓说拜拜了。而在笔者看来,茅台酒停止申报奢侈品,亏了一把好价钱。
真实的情况是,茅台酒早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奢侈品。不是说茅台酒不申请茅台了,茅台酒的价格就会如老百姓期盼的那样降到低位。事实是,无论茅台酒有没有加入那份100强榜单,茅台酒早已经和老百姓说了拜拜。从之前的几十元涨到几百元,从几百元涨到一两千元,再到现在一个真瓶子都能买到几百元,茅台酒已经失去了之前的“群众基础”。
因为茅台酒厂的“计划经济体制”经常导致国内市场断货,以至于茅台成了真正的稀缺品。在市场上,如果要购置茅台,要么和酒水商提前打招呼,要么就要托关系递箱子,要么就是买假茅台了。在属性上,这种“定量生产”的模式与欧洲那些手工制作完成的、定额定量生产的奢侈品,已经没有什么两样了。
“奢侈品”三个字并没有原罪。不要一谈奢侈品,就要唾沫飞溅。要知道,一个国家有没有奢侈品和能不能消费得起奢侈品完全是两码事。我们身边的富豪都跑到欧洲去采购奢侈品,很像弘扬了传说中的国际主义精神——去帮助他国摆脱金融危机去了。相反,到现在为止,我们国内却没有一件奢侈品。这不免是一种遗憾。没有奢侈品不是坏事,但国人跑到外国去买奢侈品就不像好事了。数据显示,中国人境外消费奢侈品已经是全球第一,2010年,亚洲人在欧美市场购买奢侈品消费累计达690亿美元,而中国人就累计消费了500亿美元。假如茅台酒能够完成申请奢侈品的使命,也可算作另一种意义上的“为国争光”。
既然已经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也不妨建成一个奢侈品生产大国。从这个角度讲。茅台酒若能成为第一个申请下前100强奢侈品品牌的白酒,不仅没有罪过,还是大功一件。复旦大学教授孙一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奢侈品最可能出现在白酒和红木领域,因为它们具备了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技术传承等特点,是可以走向世界的奢侈品。而细数国内白酒与红木品牌,茅台酒对于完成这一使命,责无旁贷。
怕就怕,现在的茅台酒摆出一副“骑墙”的姿态。一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价格水平,努力和普通百姓保持距离,以迎合宴请的档次要求;另一方面,却也达不到奢侈品的规格,改变不了国内无奢侈品的惨淡局面。而究其原因,相信茅台酒厂都不一定能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定位,一方面,公款执行、公款吃喝之风没有减少的迹象,另一方面,奢侈品好像是基尼系数的表示符号,是贫富差距的代码,舆论压力自然放之不过。而若改变此种现实,茅台只能选择其一,或者就上,走奢侈品路线,或者就下,走平民化路线。而不能说着“让老百姓喝得起茅台”的承诺,想着做奢侈品领头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