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码已通车”暴露了官场中的底线哲学
(2011-09-29 09:52:21)
标签:
梁冰桂江宋体梧州市政管理局工程质量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起码已通车”暴露了官场中的底线哲学
王传涛
最近广西梧州市民投诉称,当地的交通干线桥梁“桂江一桥”经过了近一年的整修后刚刚通车,就产生了裂缝,现在又开始重铺沥青。梧州市政管理局局长梁冰表示:“我们政府是有责任心的政府,宁愿先通车,通车虽然路难走点,质量差点,但是起码通车了。”(《北京晨报》9月28)
梧州市政管理局局长梁冰的“起码已通车”一语一经网络曝光,便迅速成为了一种新的网络流行体——“起码体”。有网友模仿此文体说出了官员本应说的话:我们政府是对路人出行安全负责的政府,宁愿以质量为先,虽然工期长点,但起码能够保障质量。更有网友对该局长进行了调侃:官虽然庸一点,但最起码是个官。
“起码体”的流行,表明了众多网友对于这句官场雷语的愤怒。通车重要,还是质量安全重要,本不是一个可以价还价的问题。但到官员的口中,工程质量不仅完全让位于通车需要,就连语气都是那样的蛮不讲理,并且还理直气壮、不可一世。广大网友很是奇怪,一个不顾工程质量就率先通车的地方政府,是怎么和“有责任心”联系起来的呢?难道不顾老百姓出行安全也能表明市政管理局有责任心?
本质上而言,起码如何如何,暴露了我国官场的一种比较流行的为官哲学。在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面前,许多官员追求的不是工程为市政能带来多少实效、能为市民提供多少便利、质量是否达标、安全是否有保障,而是片面追求进程的高速推进与工程如期完工或提前完工。显然,在部分官员的为官哲学中,他们只追求能出现一个结果,而不在乎结果如何,更不再乎过程如何。
只在乎出现一个结果的表现有两种。其一,要求献礼工程必须竣工的行政命令特别多。在许多官员看来,竣工就是为民服务,就是肩负起了责任,就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殊不知,工程是首先应该做到保障质量这个前提的。今年7月份,因为急于献礼而提前竣工的许多工程很快因为质量问题被曝光,有的甚至还出现了安全事故。7月初,云南新三公路试通车第二天即发生坍塌事故,造成4人死伤,号称“史上最短命公路”。其二,“大干多少天”之类的标语特别多,鼓足干劲没有错,但“大干多少天”之类的标语往往将人的力量扩大至无限大,以至于忽略客观规律。工程质量问题,也就成了一个问题。
“起码如何”应是一种底线;公众期待的则是希望听到官员多说几句“确保如何”。然而,我们的部分官员在追求质量达标这个上限与按期完工这个底线之间,遗憾地选择了底线。这恰好与公众立场和公共利益相悖。这凸显了我国官场哲学与民生哲学的分歧——官与民之间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与预期上产生了严重的偏差。希望官员在“起码如何”与“确保如何”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如其不然,官与民的鸿沟将被进一步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