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奖励40万更应反思的是“官民有别”
(2011-06-26 19:38:00)
标签:
覃俊宋体柳州市工人医院奖励救治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比奖励40万更应反思的是“官民有别”
“官民有别”才是公款奖励40万的症结所在
疑似“医院媚权”与“选择性奖励”的40万
王传涛
因柳州市工人医院于 3月8日成功救治融水苗族自治县纪委书记覃俊,柳州市委常委决定对抢救覃俊作出重要贡献的市工人医院和相关人员予以通报表扬,并奖励市工人医院40万元。据了解,柳州市工人医院先后组织了10次院内会诊,4次区内外会诊,共有130人次专家参加了会诊。(6月26日新华网)
救死扶伤,在任何时代都值得奖励。更何况,当下的现实语境中有了更多“不交钱就不治病”和“身份歧视”的种种案例。所以表面上来看,柳州市市委常委决定对市工人医院及相关人员予以通报表扬并奖励40万一事,是有利于弘扬并唤回救死扶伤的医德精神的,即便是个扎眼的40万公款,也不是问题。奖励社会,永远比不奖励强;奖励了社会,永远比权力自肥了自己强。
但是,另外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也摆在桌面上:柳州市工人医院会不会花同样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救治一位同样病情的无权不贵的老农民呢?救治一位无权不贵的老农民,柳州市工人医院会不会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然后制定科学严谨的救治方案呢?救治一位老农民,柳州市工人医院会不会先后组织10次院内会诊,4次区内外会诊,共有130人次专家参加了会诊呢?救治成功了老农民,柳州市委市政府会不会以同样慷慨的心情然后拔款40万去奖励医院呢?……如果柳州市政府及柳州市人民医院能够回答以上问题,则那些无权不贵的小市民,也会在纠结的医疗问题上得到些许安慰了。
救治病人,对于医院而言,最不应该看的就是身份;奖励治病救人之举,最应该忌讳的也是“身份”二字。事实很清楚,“身份”上的不同,只能加剧这个社会的不平等。所以,这就产生了两个悖论。其一,对于医院而言,医院存在的责任不只是花同样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救官员,而更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对所有该帮助的病人给予以相同的医疗资源分配;其二,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也不应该只是因为柳州市工人医院将融水县纪委书记覃俊完成救治才要进行奖励,如果真是这样,医院救治平民百姓,就不会得到奖励,而这种“选择性奖励”的目的也将会适得其反。
医院应该以相同的态度、相同的资源去救治每一位该救治的病人——这是地方政府可以奖励医院的唯一理由。而不是仅仅是让地方政府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能把荣誉授予一个活着的英雄”。纪委书记是不是英雄我们不得而知,但那些得不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分配,甚至得不到城镇医保、仍然停留于打工赚钱以为养老治病思维的贫苦百姓而言,他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英雄。如果他们可以得到这个被称作“工人医院”的医院能够给覃俊的同样资源,那么,这份奖励就没有问题。而覃俊的身份,也绝不是纪委书记,而是一位代表在柳州工人医院得到过理所当然的救治的所有普通病人。
一厢是“医院媚权”,一厢是权力的“回报性馈赠”与“选择性奖励”——这才是事件的本质所在。而普通百姓既没有可以让医院献媚的魅力,也没有回馈医院40万元的公共资源。退一步说,40万公款奖励,本身也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个社会的种种优越资源都在向上流动,然后与普通百姓渐行渐远。或许,我们必须要承认当下医疗资源的严重匮乏,但医疗资源的分配问题又何尝不是一个“不患寡而患不均”以及“官民不同价”的命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