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回家,春运形式创新的尴尬与不堪
(2011-01-31 15:10:24)
标签:
宋体春运政府工作报告新闻周刊北京晨报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跑步回家,春运形式创新的尴尬与不堪
王传涛
29日上午,11位长跑爱好者选择了一种另类的回家方式跑步回家,他们自地铁四号线天宫院站出发,准备跑步回到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家中,全程共计132公里。没有买到火车票的“喃喃”是这次活动的发起者,就提出了“逼急了我就跑步回家”的倡议。他们预计两天跑到家。( 1月30日《北京晨报》)
有一个好消息,有一个坏消息,先听哪一个?那就先听坏消息吧:今年没能买上火车票。好消息呢——我们还长着两条腿,我们还能走路和跑步。
千万别低估国人的创新能力,更不要被“山寨大国”的假相所迷惑。有报道说我国人的创新思维世界排名倒数第一,对此,笔者不以为然,在春运回家的形式问题上,国人总能发明一些让人想不到的新花样。去年,广东肇庆地区出现了10万摩托车大军,还以为这够悲怆的了,没承想,今年却出现了新的令人感伤的形式:搭顺风车从南京到乌鲁木齐;跑步从北京到保定……
必须说,“跑步回家”是有着特定的话语背景。一,发起者都是长跑看好者,要是一般人,那还不得跑不到家就先跑进医院;二,发起者不能为老人和小孩,老人小孩的体力都成问题,所以跑步回家是年轻人的游戏;三,发起者没有行李,见过长跑跑得远的,没见过拉着行李箱还能从北京跑到保定的,能拉着行李跑出北京,就可以够参加“铁人三项”了;四,发起者的老家必须离出发点足够近,从北京到保定大约为132公里,要是从北京跑到天津河北省之外的省份,这个问题就比较大了。
穷则思变。这个变,既得有公众的变,也得有春运的变。公众的变,在笔者看来,已经发挥到了极致:飞机、火车、汽车,现在变到了搭顺风车、骑摩托车、骑自行车,还变到了跑步回家。这春运的变,也是年年在变,悲剧是,这春运大军人数也是年年在增,虽然较之于以往,这回家的路上少了一些麻烦,多了一些舒心,但春运回家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白岩松在新一期的《新闻周刊》中说,春运是国人为数不多的信仰之一。是的,虽然尊严的问题在去年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但一到年关,这个尊严的问题总能被公众抛至一旁,相比较于尊严,重要的事只一有件,那就是回家过年。但是,巨大的劳务流动却一年胜似一年地加剧着春运的负担,春运,应该如何变呢?
春运的问题,不在交通;而在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与社会民生。正是因为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日益扩大,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与商机,很多人才背井离乡。这就给我们的春运提出了一个额外的要求,减缓春运压力,除了改善交通领域的服务质量之外,更要平衡地区发展,让更多的地区在平等的机会中享受公平的发展。如其不然,“跑步回家”成就的那一批马拉松运动员,将是这个时代挥之不去的痛楚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