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pinion.hunantv.com/x/20090520/228484.html
拿着钱,不吸烟就喝酒
观点聚焦:公款消费问题是一个制度命题,而非是浅层次的“政令”层面。地方政府和各单位内部对于财政权的垄断让公款消费成了一座“固若金汤”城池,刀枪不入、冰火难释。如何让财政大权独立于行政权的掌控之外,才是解决公款消费的“正道”所在。
|
|
【相关报道】控烟协会建议中央纪委禁止公款消费烟草制品
http://newsimage.hunantv.com/uploads/images/large/20090520/20232Z2M93_small.jpg
点击浏览更多图片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19日在京召开媒体新闻发布会,建议中央纪委、国家监察部禁止公款消费烟草制品,杜绝因烟草消费滋生的腐败现象。公款消费烟草制品,不仅违背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承诺,更带来了严重的腐败问题,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5月10日人民网)
看了这个建议才知道,原来很多香烟是公款消费的,为什么有人在消费“至尊”、“极品”时如此大方,原来都不是自己的钱。不花自己的钱,当然就容易大方,这真是一不小心就腐败了,早就改禁止了。但是,对于中国控烟协会的这个建议到底到起多大的作用,笔者却不敢乐观。在现有的财政体制之下,一纸建议就想杜绝公款消费烟草,不能不说是一个奢望。而去就算没了烟草,公款消费腐败就能禁止了吗,其实在关注控烟协会提的建议时,我们关注的不是禁烟,而是公款消费,当然从控烟之难亦已窥见要杜绝公款消费腐败有多难。
此前,“湖北公安县红头文件吸烟令”,县政府的红头文件不仅规定了每个部门的吸烟总量,而且规定了公款烟草的最低标准。虽说此事件只是一个个案,但是此事件背后的权力焦虑却不止于此。在财政体制行政化模式之下,还有多少地方政府借公款之名刺激消费的例子在“躲猫猫”,我们真的不敢去想。在今年两会上,以许智慧、濮存昕为代表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们曾经就建议制定一部《禁止公款消费烟草制品的规定》,但是这样的规定到底何时出台仍然是个未知数。禁止公款消费香烟的艰难程度可见一斑。
事实上,关于禁止公款消费烟草制品财政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早在1993年就有明确规定:“会议期间不得组织游览及与会议无关的参观活动,不得招待烟、酒、糖、果等,不得宴请与会人员和发放任何物品、纪念品。”自那时起,“明令禁烟”的纸令也不止发出过几次,而杜绝公款招待问题却一直未有改进。公款消费也在这种拖沓冗长的时间跨度之下愈演愈烈。
当然在控烟协会和纪委的大力推动下,烟的公款消费或能被禁止,然而,会不会滋生出烟的替代品,又成了某某的公款消费,甚至,某某文化还将现流行的“香烟文化”取代。其实,相信当人们越来越意思到香烟的危害,随着健康生活的提倡,吸烟的必然会越来越少,可是公款消费中的腐败问题却不是禁烟能了之的,可以说,公款消费腐败不是香烟的错,再说真正影响形象的也不是香烟而是腐败。
然而,公款消费问题是一个制度命题,而非是浅层次的“政令”层面。地方政府和各单位内部对于财政权的垄断让公款消费成了一座“固若金汤”城池,如果依然如此,就算禁了烟,也会公款喝酒、吃饭。如何让财政大权独立于行政权的掌控之外,才是解决公款消费的“正道”所在。
金鹰网特约评论员
王传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