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国歌必须要有“厚古薄今”理念
(2009-03-05 18:46:40)
标签:
国歌近现代史义勇军进行曲近代史于海荷兰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一国国歌必须要有“厚古薄今”理念
文/玉明
近日,政协委员们对近日热议的“国歌歌词”话题进行了讨论。梅葆玖、于海、倪萍等委员一致认为,国歌承载着民族的士气,背负着不可忘记的历史,现行版应该保留,即便需要改词也要慎重而行。(3月5日《京华时报》报道)
笔者实在想不通现在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究竟有何缺点,竟然有委员反复在政协会议上提出修改国歌的提案。“国歌承载着屈辱”、“时代在发展,国歌歌词也应该有新意”若能成为修改国歌的理由的话,我不知道未来的中国国歌是否也有被修改的命运,要知道时代永远不会因为修改国歌而停止不前,难道我们的国歌岂不是每过几年就要修改一次吗?
如果真的有“很多学校的孩子都不能正确说出国歌的词曲作者,还有人不能完整写出歌词更不知道歌词的来历”的现象的话,我只能说这些孩子所受的教育并不是完整的。很显然,这并不是国歌本身存在的问题。而如若改了国歌,这些孩子就能保证记住新国歌的词曲作者吗?除非他们是流行歌曲的明星!
事实上,任何借口都不能成为修改国歌的理由。如同于海委员指出的,国歌是历史的产物,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能作为一国国歌的歌曲,其存在的意义已经不是这首歌曲所能承受得起的了,在某种程度上,国歌更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整个社稷的寄托和一国人民的精神所在。更何况,我们的《义勇军进行曲》在确实为国歌的过程中,又承载了那么多的历史苦涩与时代沧桑——它代表了中华民族从被压迫、被欺辱、被分裂,到解放、到倔起、到强盛的缩写;它浓缩了的中华民族前赴后继奋斗牺牲振兴中华的近代史。在当代来说,我们的国歌又是让我们勇敢地面对当今世界,教育我们的人民和后代居安思危最好的教科书。
放眼全球,虽也有少数国家修改了国歌,但是这些国家的命运并不像中国近现代史这般复杂,在110年近现代史中,虽有统治阶级的腐朽和顽固派的不化,而“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民在这一段时期内一直没有放弃自己梦想,而这个梦想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无法比拟和媲美的。
真正的历史的国家必然用有历史代表性的歌曲作为国歌:荷兰的国歌《威谦·凡·那骚》是世界上最早的国歌,反映了当年尼德兰革命时荷兰人民的英勇不屈精神,这首歌曲已经沿用了300多年,至今依然在激励着荷兰人民;《马赛曲》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而现在的法国虽已经到了第五共和国时期,但他们的国歌却并没有改变;《星条旗永不落》是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确立的国歌,而这个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也没有“时代的发展”而去修改自己的国歌……
一个国家能有承载着本国当年屈辱和奋起史的国歌是这个国家的幸事,而非不幸。没有历史的新兴国家,国歌的改动体现着时代的进步性,但是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是一个有百年命运多舛的近代史的国家,只有在国歌问题上“厚古薄今”,我们这个国家的大气磅礴与丰厚历史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