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八天    27/7/2008

(2008-07-30 12:30:16)
标签:

落之

博物馆

日记

分类: 博物馆日记

我这个典型的无组织无纪律者,已经有两天没去世纪坛了。头一天是去听一个关于现代新闻传播的讲座,后一天是跑去“鸭蛋”看River Dance——也不能怪我见异思迁,RD十几年来盛行不衰是有它的道理的。两天的悠闲生活之后,躺在床上想想还是去博物馆吧。一旦闲下来就真是什么都不想做了,何况外面这么热的天气。最好早点通过审核,挂牌上岗,进馆的时候也好理直气壮呵~

接到Mz. D通知,说早上九点多有一个志愿者培训。八点二时出的门,等21路足足等了20分钟,心想还不如坐地铁呢……在我即将对北京公交失去信心的时候,一辆将近满员的大巴终于来解救我了!跳上车,心与形同,皆如脱兔。

演讲的是抗战纪念馆的Yu副馆长,搞讲解员培训已是多年的老经验了。请她来是专门为楼下天外的奥运展览志愿者培训,如此大好机会我这善贪小便宜者岂能错过?于是兴冲冲舍“文明”奔“奥运”而去。待我找到会场她已经开讲。在门边最近处找了个位子坐下,一边听一边狂做笔记。前半段基本是虚话——太总括太理论太形而上的东西,如高山流水溅入我这恁地浅薄的认知,以我之能耐估计一时半会儿是消化不了的。好像面对《奥义》。但有些话很有道理。比如她说的讲解一定要有思想力,要有个人对此次展览内涵的独到理解。这是基础,应作为核心贯穿始终。Z老师当时讲的六个“一句话”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时还要注重连续性,即各历史本身的连续性和讲解过程的连续性。这就需要大量的细节铺垫,将前因后果阐述明白,不给人以突兀之感。当然啦,还要有灵活多样的呈现方法,其最高境界就是“因人施讲”。这个就是经验方面的问题了。对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重点,用不同的方法。这就是所谓“面向公众”的意思。她提到了“职业生涯”这个词。我很喜欢“生涯”的概念,一则因其读来音节优美朗朗上口,二则是这个词有很多“成长、学习和反思”的意味——会想到,多年的散漫积习有调整的必要;也会想到,要想生存,我应当正视的规矩和规划。

Y老师谈到了语言的“激励”。感觉有点像concussion这个词(concussion of the brain!呵~)。由“激励”而产生“力量”。当然这根源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表现出来是语言的朝气——我在“热爱”两个字下面重重地画了记号。几天来的观摩让我有了些体会:使命感,或者说自我意识,是会形成一个磁场、引起共鸣的。所谓古代文明,是先人留下的财富,只不过失落了……那是我们的过去,细雨润物般影响着我们的现在,也必将引导我们的将来。

最基础的下层建筑里,还有对环境熟悉度这么一项。“自己写讲词”当然是很好的训练方法,但重点还是在全面认知上。到真的讲解时一定要迅速地了解观众。了解其知识水平和兴趣点,然后构造联系以激发其兴趣,并择选开讲……这对于看人本领其差的我来说可谓艰难。实践。

后面就讲到具体的语言了。在一段长时间里,Y老师一直在强调“Self-confidence”这个词,还有“恰到好处”的body language。这也牵扯到站位的问题。比如,呈“90度角站立”可以最大限度地看到观众;女孩子导势时手臂举到30度是最美的;不要背对公众……我在纸边上随手写下的是“戒口头禅”四个大字,以为警示。关于具体的语音语调训练,我打算多听国际广播电台、新闻联播和赵老的“动物世界”……语言的高级形态是“不看”而历历在目。想我高中作“九一八”的专题演讲时台底下人颤得仿佛秋风中瑟瑟发抖的叶子——那想笑却又拼命忍住的样子我估计一辈子是难以忘记。我相信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没有人会在那个时候笑的。后来春委婉地告诉我说我说话的语调语气很有些问题……就是平常说话,也是如此。她的总结是:声音总往下沉。她不说我还真不觉得。将平常说话录下来再听,觉得确实很诡异。自己想想长到这么大,我唯一能大声诵读而不被人耻笑的就只有鲁迅先生的文章了——可见我说话有先生字里行间的冷静、低沉和“出离愤怒”的味道。当然我相信先生他是不会这么说话的……

整个上午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下颚要微微扬起,以示自信。我试了几次,但总觉得我是在狞笑,呵~

中午被董老师捉去在食堂用膳。像我这种扔到哪儿都能活的人实在无法理解为何那么多人大叫“难吃”,我其实觉得那丝瓜蛮好吃的,呵呵。之后,大概是12:30吧,进去馆里。一个女大学生模样的义务讲解员正在讲埃及的壁画风格。她从美术上分析说埃及对“物”的刻画要素是“不遮挡”,即在最大限度上呈现正面效果。因为埃及人相信如果只画出半个桔子的话那么在来世也只能得到半个桔子了。而至于“人”为何“眼正脸侧肩正腰侧腿正脚侧”呢?她的说法是埃及人最看重人的眼和心,所以将这两个部分正面呈现出来。大概她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吧,经常从美术视角阐述。比如在对比希腊和罗马雕塑的时候,仔细分析了希腊对于雕塑完美形象和内在灵魂的塑造,以及罗马人强烈的写实风格。这一层我曾经想到,但是没有想当重点。不过作为美术和美术史的家传加业余爱好者,我还是听得兴致盎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只不过这法子看来难以吸引观众。因为走到后面人越来越少。而我这铁杆粉丝也不得不因为要去看Y老师的现场指导而没能跟到最后。对那位姐姐真是抱歉呵~

我以为Y他们在一楼或者地下,就跑到楼下去。我没指望着有人带我进去,就对前台工作人员软磨硬泡——那位女士无奈,只好放行。也许明天我可以不用D或董或Q或L带就可以长驱直入,呵呵~一定要在证到手之前找机会试下。

 

晚上重新翻出《神话的历史》来研读,对于物神崇拜似乎有那么一点理解了~想念国图书店一本名为《动物史》的书。什么时候去的话一定要买下!

最大成果是临了一张耆那教徒在街上走的相片。那些形容清癯的老者口带布罩,是怕虫子飞进嘴里而犯了“杀生”;扫帚先行,口不停念“去,去”,也是同样的理由。面前的老者拄拐,手里拎着一个袋子,大约是为了“不占有私有财产”之外的权宜。白袍裹身,肤色黝黑,干枯瘦小。想他们一生行走,最终走到恒河之畔,便安静地坐下来。坐下来,然后死去。

他们说,耆那教徒最后都会在恒河边饿死。我问母亲她当年去印度时有没有留意到熙攘的街上这些枯瘦的老者。她说,有的。在这个被称为“现代”的社会里他们显得如此突兀,但是他们有对信仰的执著,他们活得纯粹。所以他们比我们更接近天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