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泄密案或涉嫌官员腐败
吴承德律师认为,该案可能涉嫌腐败犯罪,国家相关部门应将“数据反腐”纳入反腐视野
■本报记者
胡亮
6月20日,国家宏观经济数据泄密案有了新进展,负责侦办此案的北京市检察院证实,已有五人被立案侦查。
这一泄密案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自揭家丑。6月14日,在5月份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发布之时,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因涉嫌泄密正在接受司法调查。统计数据泄密迅速成为舆论焦点。
经济数据涉及重大经济利益
发布程序越来越规范的宏观经济数据,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经济走势乃至个人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对于长期从事市场投资或投机的机构和人士,这些经济数据更为关键。如果提前获知,影响的将是其市场操作行为。
据一位国内证券机构资深分析师介绍,各项宏观经济数据对股票、期货、债券等资本市场,都是十分敏感的经济指标。通过这些指标,他们短期可以迅速主导市场收益率的变化,长期则可以更为准确地把握经济政策风向。
以证券公司为例。如果券商研究员提前获知了宏观经济数据,可以在基金操作方面做出相应调整,提前布局资金,以获取更多分仓、平仓收入;并可以对自己的客户发布预警或收益提醒,轻松斩获最佳分析员的所谓荣誉。
甚至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宏观经济数据如果提前泄密,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事关经济全局的重要决策都会被准确预测,避险或投机可能由此猖獗。
涉嫌泄露国家秘密罪
此次泄密导致的立案侦查,将对经济数据的统计和发布制度产生积极影响。但如何定罪入刑,仍存难点。
北京首善律师事务所总监、高级合伙人吴承德律师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泄密首先涉嫌泄露国家秘密罪。按照目前《刑法》的规定,可判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是,就泄露国家秘密罪,重要的定罪条件是“情节严重”,对此,《刑法》和《保密法》都没有明确规定,也缺乏相关司法解释。
因此,“目前,国家对泄密公职人员的处罚缺乏可操作标准和执行力度,一般只是进行记过或离职等处分,有些甚至不了了之。”吴承德表示。
基于宏观经济数据可能给犯罪者带来巨大非法利益,并对国家经济秩序造成破坏,吴承德认为,这可能涉嫌腐败犯罪。国家相关部门应将“数据反腐”纳入反腐视野。
不过,“数据腐败”的举证目前仍存在不小难点。“一个数据是如何泄露出去的,举证难度不小。而且,数据泄露往往没有非常明确的侵害客体如个人、公司,受害人举报或质证存在困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