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不能沦为“面子工程”
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疾呼——
■实习生
杨菁 本报记者 胡亮
城市改造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很多古村古镇被大举招商;现实中的名人故居里摆的是毫不相干的旧物,影视剧中的历史名人则被改编得荒诞不经。
今年全国“两会”,长期参与相关田野调查的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针对上述借文化谋利而导致的中华文化粗鄙化现象,疾呼文化遗产保护不能沦为“面子工程”,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冯骥才指出,文化谋利问题的真正要害在于,“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靠糟蹋文化来赚钱”。
在冯骥才看来,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当下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有害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也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传承。
虽然“任何事物进入市场,都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但冯骥才坚持认为,“文化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票房、收视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尊严”。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主任的冯骥才始终坚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保护它的原生态性,“保护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开发是第二位的”。然而从目前的申报情况来看,工艺类、饮食类成为热门的申报项目,地方政府往往更看重申报非遗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政绩成果。
近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三审表决通过,令一直主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冯骥才大感欣慰。他评价,《非遗法》具有积极意义,首次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地位,使政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保护人的角色和职责更加鲜明,有助于提高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非遗保护体系日益健全,如何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政绩化”、“被产业化”的问题,更显得任重道远。专家学者的任务也并未就此结束,而是仍要坚持“站在时代的前沿思考,感知文化的痛点”。冯骥才建议专家学者们坚持田野工作,认识民间文化最原汁原味的样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自始至终都有科学的保护和合理的规划,应建立长期的监督机制。提高审批门槛,制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牌警告与红牌除名制度,是冯骥才将继续关注的重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