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君亮领衔“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

(2009-11-04 11:34:13)
标签:

杂谈

                 吴君亮领衔“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 
    ■本报记者 胡亮

    对于吴君亮来说,10月16日至今的半个月,异常兴奋而忙碌。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占据2.08G硬盘空间的巨大文件,名为《2009年广州市本级部门预算》。这个专业性极强的文件需要他领衔的志愿者团队来“庖丁解牛”。
   吴君亮,深圳君亮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CEO。据其网站介绍,这是一家“专业、独立的股票估值机构”。而其自命的身份则是“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其志愿行动的“成果”可在“中国预算网”查询。

   “改造公共财政,远比抽象谈论政治民主更务实。”10月28日,吴君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他的“务实观”。

  专业的解惑“志愿者”

   此时,要和一个表现得非常执着的志愿者追溯其最初的“动机”或“冲动”,都会有主观夸大“意义”的嫌疑。吴君亮说,早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就对中国公共预算这个话题有了“兴趣”。吴君亮1980年代赴美留学,获休斯敦大学政府管理学硕士。此后在美国生活、工作近20年,前几年才回国创业。

   但是,对于公共预算,特别是中国的公共预算,吴君亮说,他开始时也是一头雾水。在2008年5月27日看到深圳市政府的2008年度部门预算草案之前,他只看过香港特区政府的预算报告。

   “香港(特区政府)的预算报告有1000多页,但并不难懂,特点就是非常细化,而且条分缕析,一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能读懂,而且作为纳税人,会很乐意阅读那样的政府预算报告。”

   相较而言,内地政府的预算报告则显得粗糙而生硬。已被吴君亮“庖丁解牛”过的深圳2008年度部门预算草案,被他“清理出”如下关键词句:“深圳的预算案包括103个部门、部门总编制及雇员51587人”;“人员经费55.36亿元,人均10.73万元一年。公用支出经费24.76亿元(含车辆运行费14亿元左右),人均4.8万元”;“当年项目总数750个,预算总费用730.06亿元,人均14.16万元”。

   对上述预算草案的评读报告放到了“中国预算网”上。在这份报告中,吴君亮不但对预算草案进行了专业分析,还详细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建议。比如,吴君亮认为,在“2008年深圳市本级部门预算”中,有“单位概况”一项。这一项本应介绍各部门下设有多少处室、部门和分支,并详细列出各种编制之下有多少人员,即所谓编制介绍。但是,上述预算草案并未做此介绍。

   “如此一来,不论人大代表还是普通纳税人,都不知道哪个部门究竟‘养’了多少人,这些机构有没有人员肿胀、人浮于事等情况。”吴君亮认为,这样的解读方法符合民主政治的基本逻辑。

  执着推动信息公开的“公民”

   “我们的志愿行动,酝酿于2005年,但真正行动是在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之后”。吴君亮说,没有中国信息公开的改革举措,公共预算公开就没有可能。

   2007年4月,国务院发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5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决算报告,是需要主动公开的“重点政府信息”,必须向公众彻底开放。

   “我们这样写:××部门,根据5月1日起实施的《条例》,我们特此申请公开贵部2008年度部门预算……”,“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成员、吴君亮的搭档之一李德涛告诉本报记者,他们甚至还“大胆地”告诉对方,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24条规定,对方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这个从法国留学归来的“80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最后,我们会在申请材料里附上身份证复印件,强调我们是中国公民”。

   一年多来,这个团队先后向财政部、卫生部、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人民银行等十多个部委,以及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成都、等十几个城市发出了申请。这些政府部门基本都有回复,但回复的内容主要是“拒绝申请”。至于理由,有的说公共预算属于“机密”,有的则说预算内容跟“他们”无关。

   对此,吴君亮会向相关部门“据法力争”:“1989年实施的《国家保密法》,已经不再将国家财政计划、预算、决算及各种财务机密事项列为‘国家机密’”。

   就此,吴君亮理解为强大的“制度惯性”。他说,在他们持续多年的工作中,可以发现,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将公共预算的内容从“机密”降为“秘密”,都花了好几年。

   “公共预算改革的难点是思想解放不够,背后的原因是既得利益阻碍。”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蔡定剑进而和本报记者分析道,如何平衡国家秘密和政府信息公开,需要在立法上有通盘考虑。类似吴君亮这样的志愿行动方式,既拓展了公民的知情权范畴,又从立法、财政、预算等专业角度提供了信息公开的合法路径,值得提倡。

   正是这样的“专业”与“敬业”,促使广州市财政局在八天时间内做出呼应,在其官方网站“广州财政网”上公布了2009年本级部门预算,引爆了一次信息公开大事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