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跃升为国家战略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近日出台,成为国务院通过的第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
■本报记者
胡亮
9月26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国务院通过的第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
“文化产业”内涵明晰化
“4月份的时候,我们曾经填写过政府发放的一些关于文化产业的问卷,但没想到这些意见进入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武汉市光谷为新文化公司CEO魏曼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更让魏曼感到意外的是,《规划》首次明确了“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中的一个属类,而武汉市光谷为新文化公司主打的正是“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公司在武汉、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已经蔚然成风,而现在可谓获得了“正名”。
“理论上的‘正名’不但增强了企业发展的信心,而且为国家的工业统计、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名一告诉本报记者,获得《规划》“正名”的文化产业类型还有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等属类。
在明确“文化产业”内涵的基础上,《规划》进而提出,“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王名一告诉本报记者,国家已经通过国产动漫振兴工程、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工程、多媒体数据库和经济信息平台、“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等重大文化建设项目,找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个突破口。
基于文化产业的软实力特征,《规划》进而提出,要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比如目前国内较为风行的文化旅游节、图书展览等。魏曼告诉本报记者,他们的创作基地,去年曾通过展览、开放日等活动,创收5万多元。
文化产业融资困境得以破冰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让业界眼前一亮的是《规划》对文化产业融资问题的“破冰”。
文化产业可以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某些领域,这已经是国家的既定方针。但是,囿于一些政策约束,融资的方式方法单一且机械,使得文化产业融资成为一个困境。此次规划则正式提出了一系列的创新融资方式。比如,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相比以往,这是对资本市场的直接和主动参与。”魏曼如此评价。
“以前,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有限,主要是没有适当的针对文化产业的金融产品创新。”王名一向本报记者分析,《规划》则提出,“支持设立文化产业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组建文化贷款担保公司,完善文化产权评估、交易体系,扶持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机构建设。”
“文化资源配置‘行政化’、部门封锁,已困扰文化产业多年,现在是做出尝试的时候了。”王名一说,出版、文艺团体在行政化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需要通过并购重组打破行政化的束缚。这符合《规划》“将市场主体做大做强”的指导原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