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尽管进入这个行业的时间只有1年,但我对买、卖方研究员的研究方法还是深有体会的,目前对具体的公司深度分析我的经验也不太多,但是对基本的投研方法我自认为还是有一定思考和积累的。今后我的任务就是多做深入的公司分析,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完善自我,并检验、完善自己的投研体系。此处只是讨论一下机构研究的方法,没有什么别的意思)
最近10个月来,随着行情的快速逆转,公募基金经理、私募基金经理及部分散户相继对研究员发难,有些说法也比较难听,典型的说法有:“国内研究员的研究水平和能力还处在小学水平”、“我从来不看国内的分析师报告,他们专注的是学院派的研究,我们注重的是市场本身。而且实话实说,国内的研究报告没几份是合格的”、“目前很多研究员都仅限于高级出纳的水平,他们只知道公司今天某个时点的现金状况,对于明后天乃至更远,他们几乎不能做出正确的预测”,等等。更有人认为“研究员是庄家的写手”。
其实有些人是抬举研究员了,研究员绝没有那个能力去左右市场,市场的不理性及暴涨暴跌的账不能全部算在研究员头上。不过,我个人认为,目前机构的投研方法的确有很大的漏洞,这里只说一点个人体会和感觉,不构成任何建议。
从大的方面来说,机构的投研方法有这些问题:
1、投研方法涉及过多的预测和主观评价,而且具体的方法过于复杂。机构普遍采用“宏观分析→行业分析→公司分析”的思路,表面上这种方法自上而下,显得很科学、很严密,但事实上这些信息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对预测的准确性要求很高,而事实上宏观预测是不可能的,这种预期分析往往不可行,市场有市场的规律,即使预见到了某事情的发生,其结果仍是不可预料的。
2、投资哲学有一定的问题。机构普遍信奉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当前股价已经反映了所有旧信息,因此研究历史数据无用,得有新的信息。机构也搞调研,但这种调研更多的是与董秘混个脸熟,打听消息,因此机构或许能明了企业的现状,但不能洞察企业的未来。
3、机构估值的方法也有问题。目前机构盛行PE估值,因此很重视盈利预测,动辄强调未来3年的盈利预测,如果预测不准就怪分析师。其实这是一个悖论,也是一个不应有的现象。有些经常变动的公司,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也尚且不能预测公司的未来业绩,你一个外部分析师凭什么能预测准呢?把投资策略建立在EPS预测上是很可笑的。
4、具体的公司分析时,视角不够宽泛。很多研究员乃至基金经理都是理工科出身,理解信息时视角太过狭窄,关注业绩是不错,但有些时候,很多信息只是局部的、零碎的、暂时的信息,是不能用来指导投资决策的。
如前不久机构看好渝三峡A(000565),有一大堆理由,国泰君安某分析师把EPS预测做到了2-4元,目标价看到了60元,以致于一群机构在40元附近狂买一气。这是很可笑的,姑且不论这种业绩暴增是否可行,草甘磷涨价只是一个暂时现象,公司的产能能否及时上来也是有疑问的,而且这种行业所谓先进技术并不够成壁垒,更可能是陷阱,如果全行业都采用新技术,意味着产能扩张的速度更快,产能扩张之后就是价格战,而且先进的生产线要负载更多的折旧,行业景气一过或者还未过,公司可能遭受到收入下降和成本上升的两面夹击,怎么能在40元这个价格大量买入呢?
还有,中金公司及其他几家券商在前不久15元上方狂推鄂尔多斯(600295),4月份大量机构纷纷买进,都认为其基本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08年EPS是1.8元,目标价看到30-36元。在我看来,这也愚蠢得可笑,公司有80多亿的负债,你不觉得吃惊吗?公司近年对应的ROIC只有3.8%,这算得上是好公司吗?08年的EPS为什么会是1.8元,你能肯定吗?公司以前大量堆积的羊绒有几十亿,这些羊绒万一是“纸上宝贵”怎么办?如果存货大量贬值,相应的减值准备大量计提,公司的利润又是多少?公司的硅铁业务的业绩是否具备可持续性?等等……
我觉得,如果缺乏对产业结构和公司竞争优势的根本理解,去搞什么EPS预测是很可笑的。有些公司只是昙花一现的绩优公司,竞争均衡理论是要起作用的,怎么能根据一时的EPS来估值呢?不去分析公司的竞争优势而去死抠EPS预测,这算什么投研?
5、还有,卖方分析师也有一些“苦衷”,如不能得罪基金、不能公开看空。卖方分析师“忽悠”也是为了销售,不仅国内的券商研究有这个倾向,大的国际投行的报告也不完全是独立、客观的,背后也有商业利益驱动。鼓励交易永远是券商的目标之一,都搞价值投资了,谁还会交易呢?
就研究员个人的素质而言,目前的研究员大多是名校的研究生,学的也都是经济、金融类专业,有些人可能是“本科理工+硕士金融”式的复合式专业,机构也喜欢招这类人。但话说回来,我个人认为,“本科理工+硕士金融”式的专业结构也证明不了什么,好多人上研之前,会计学是一窍不通,研究生阶段一上来就学一些复杂无比的数量金融学,结果复杂的知识未学精,好多人还缺乏商业常识和最起码的思维能力。
我个人认为,好的研究员固然知识结构很重要,但更需要有独立思考的勇气和智慧,像逻辑学、历史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的素养也是很重要的,你不能光会学习,更要学会思考;再者,公司战略、产业组织理论这些课程、营销管理、会计学这些知识比数量金融重要得多,缺乏对公司业务的商业特性、公司所处行业的产业组织、公司产品的消费者需求状况、公司竞争优势的深入洞察,可以说做公司分析根本未抓住关键,最多只抓住了枝节性的、片面的、局部的、零碎的信息,可谓舍本逐本,就算EPS预测做得再好,投资也会失败;最后,我觉得机构强调“行业经验”也不能强调得过头了,金融分析和公司分析、财务会计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好多人是有行业背景知识和经验,但没有大局观,像那些推渝三峡、鄂尔多斯的研究员是有行业经验,但他们懂竞争均衡吗?他们能看懂公司报表吗?他们知道3.8%的ROIC意味着什么吗?巴老也是学商业专业的,并不是理工科的啊。
以上是个人感受,如果不幸被哪位同行看到,千万别介意,我只是讲一点机构的研究方法的得失,绝不是踩压同行来抬高自己^_^
豹豹于2008年8月15日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