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定陶旅游情感杂谈 |
分类: 在民间 |
“文艺老年”们的艺术人生--生活如戏,戏如人生
一
有一天,仿山镇文化站站长李怀鹏找到孙德全和邵长运,说要请他们“出山”,选拔一批乡村文艺老年,组建乡村文化队伍,让只有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农村活跃起来。
电视、网络的普及,把村里的文化氛围冲淡了。再加上青壮年一年四季都在外打工,留守在家里的那些年轻妇女们,觉得很寂寞,没事就打麻将,家长里短说是非,搞得很多家庭和邻里之间不和。而自发兴起的乡村娱乐活动,很好地转移了一些不利于乡村风气的负面影响。
2009年,看到村里留守的婆婆妈妈们如此热衷歌舞,仿山镇镇政府觉得这是振兴乡村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和基础,于是,决定整合一批优秀的乡村歌舞队,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团。
这项任务,自然落在了仿山镇文化站站长李怀鹏身上。李怀鹏找到了孙德全和邵长运。孙德全是仿山镇有名的大才子,以前曾是民办教师,懂乐曲,擅填词、谱曲、编剧,现退休赋闲在家,研究地方民俗和村庄的历史由来。
在邵长运家,三个人炒几个菜,一人一瓶“御思香”酒,自个儿喝自个儿的,谈挖掘、整编、打造乡村文化队的事儿,一拍即合,立马开干。三个人根据各自的特长,做了简单的分工,李怀鹏是总策划,负责组织和宣传,孙德全负责填词和编剧,邵长运负责谱曲和排练。
从此以后,邵长运的“BMW”跑狼三蹦子,就成了三个人的座驾,他们拎着乐器,扛着摄像机,走村串巷去挖掘“老苗子”。
这个“三蹦子组合”先是到学校找有才艺的老师,再到村里找有才艺的村民,然后把他们组合起来,形成一支无所不通的“教练队伍”,从最简单的组建秧歌队开始,逐渐发掘和培育更多的人。
老人行动不便,无法聚拢在一起统一操练、培训,“三蹦子组合”就一个村一个村地流动辅导,每周一、三、五,在不影响农活的前提下,召集在一起练习。学员们都是四五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妇女,大部分是种地的农民,也有做烧饼、卖鸡蛋、开商店、摆水果摊的小商小贩。
他们老曲儿新唱,把国家政策和乡村新面貌,通过改编,加入戏曲选段中,唱给群众听。在说唱中,他们还加入了秧歌、腰鼓、快板、小合唱等多种表演形式。
渐成气候的乡村文化说唱队,让农村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婆婆妈妈们参与其中。农忙时,她们放几天假,忙完了,回来接着练习。每天5点起床,每个村的队员们聚在一起练习,练习完了回家给家人做饭,吃完饭收拾停当,又聚拢在一起练习,一天到晚,无论在院里,在土巷,在树荫下,还是在大队部,村里总是锣鼓喧天,弦乐入耳,歌舞不断。
她们说:“每天都像过年似的!”村里闲人少了,闲话少了,是非也少了,妇女们都像和睦的亲姐妹,谁家里有活儿,剧团成员们帮着干,闹矛盾,成员们帮着化解,说说笑笑,逗逗乐儿,就啥事儿都没有了。由于婆婆妈妈们的联盟,老头们都不敢与她们闹意见,对她们发脾气,一个老头使性子,一帮婆婆妈妈就围上来。
在孙集村邵珠礼家,对“三蹦子组合”及贾金香进行访谈
茶余饭后,笑一场风轻云淡,笑一场海阔天空。这就是她们的日常生活
在乡村,陪伴孩子度过童年的,不是亲生父母,而是爷爷奶奶
热火了婆婆妈妈,也不能让爷爷爸爸们感到寂寞孤单,“三蹦子组合”又整合各村有才艺特长的爷爷爸爸,组建书法队、绘画队、武术队、象棋队等,反正是只要谁有才艺,就要把他们组织起来,让他们有个归属。如今,在仿山镇各乡村,活跃着118个文化小团体。
2012年3月,婆婆妈妈们得到仿山镇政府的支持,拨款7万余元,配置排练、演出所需的服装、道具、音响设备,优中选优,组建起一个拥有50人的“婆婆妈妈”说唱团。为了进一步支持她们,镇政府还拿出专项资金,每人每天发10块钱的补助。说唱团从草台班子,逐渐地向正规团体迈进。
“婆婆妈妈”说唱团要实行“走出去”战略。“走出去”得先从村里开始,谁家有红白喜事儿,就主动去演,给村民们凑个乐呵。仿山镇有啥活动,说唱团也去演,哪怕只是给别的压轴戏暖场。县里组织文化会演、消夏活动,每个乡镇都要出节目。别的乡镇花钱去请外面的演出队,而仿山镇不用,婆婆妈妈们从地里回来,洗掉手脚上的泥土,换上服装,直接出场表演。她们走得最远,体验过的最好的舞台,是菏泽电视台,已经演出过好几次。她们还参加过“好客山东”贺年会的演出,那是首次得到省级媒体的关注。
“俺们是农民,俺们村里的文化就是土文化,俺们的节目都土得掉渣,还沾着没干的露水,但这是俺们自己的!”李怀鹏说,仿山镇绝不花钱请外人搞文化,有钱,花在当地百姓身上,“老百姓能参与的文化,才叫真正的文化!”
二
娘:亲家母别坐了,仿山庙会去玩耍。
妈:亲家母咱先坐下,不赶庙会先呱啦。
婶:老嫂子你到俺家,赶庙会可不能耽搁它。
娘:自从孩子到俺家,艺达棉纺上班啦。
妈:银环虽是高中生,实践经验很缺乏。
婶:只上一周培训班,叫天沐温泉聘走了。
娘:度假村里去服务,十个客人九个夸。
妈:咱马上就去赶庙会,骑车道路好走吗?
娘:如今仿山大改观,柏油马路四通八达。
婶:仿山景区新扩建,如今仿山美如画。
婶:庙会人数几十万,听说新建一个啥?啥?啥?
四位婆婆表演《四位老人夸仿山》。看戏的人在笑演戏的滑稽,演戏的人在笑看戏的窘迫
老人们的娱乐,必将成为孩子们未来的童年回忆
这是由孙德全填词,邵长运编曲的《亲家母》对唱,词曲牌来自豫剧著名剧目《朝阳沟》。
在孙集村邵珠礼家的小院里,开着几束娇艳的月季花。邵珠礼的三个儿子都在菏泽工作,就老两口在家,他们也是这个民间团体的成员,自己的家也成了孙集村的老年娱乐中心。平时,这个站点的老头老太太们,都聚集在这里唱歌跳舞、打牌下棋。因此,在邵珠礼的院子里,放着一二十个小马扎,时刻伺候着。
邵长运的板胡一响,三个身着便装的妇女就对唱上了。她们高亢激越、简洁明快的唱腔曲调,加上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传达着幽默诙谐、乐观向上的语言情趣,仿山的新面貌、新变化、新时尚,就以豫剧老曲的形式演绎出来。
用枣木做的两根棒子打节奏的妇女,是新手,总是跟不上点儿。拉板胡的邵长运急得瞥了几眼那女子,然后索性自己一边拉板胡,一边跺脚打起节拍来。由于要让另外的乐师和演员都能听到节拍声,音乐和唱腔才能合到一起,邵长运使出右腿所有的力气跺脚,砸得脚下铺地的红砖都跳了起来,“嘭嘭嘭”地响。
这一跺脚,气势就来了,眼前就出现了王全安电影《白鹿原》中那段麦客们吼秦腔的情形。一曲唱罢,邵长运的腿脚也麻了。活动开了,身子也就热了,他伸手把两个裤管挽到膝盖上。
对唱完《亲家母》,由贾金香等四位婆婆登场表演《四位老人夸仿山》,其中两个扮演老头,穿着粗布开襟衣,头上顶块毛巾,棉花当须,手持烟锅,扮相十分滑稽,表演风趣。演到一半,其中一个“老头”的胡子就掉了下来,耷在嘴上,嘴一张,风一吹,就钻进了嘴里。“老头”不唱,到“他”这儿就断词了,唱,棉花须就钻进嘴里了,唱与不唱,“老头”很难断,这表演就更滑稽了,惹得看客们哄堂大笑,“他”自己忍不住,也笑了,这一笑,脸一抽动,胡须就掉了下来。
大人们狂笑,孩子们莫名其妙,有些见婆婆妈妈只顾着看戏,冷落了自己,便号啕大哭起来,有些索性撒一泡尿、拉一堆屎,作为对婆婆妈妈们的惩罚。婆婆妈妈们就不得不一边笑,一边埋怨小孩,要么抱着挤出人群逃离现场,要么拿出屎尿布打扫现场。狗也跑过来,帮着清理。
看戏的人在笑演戏的滑稽,演戏的人在笑看戏的窘迫。茶余饭后,
笑一场风轻云淡,笑一场海阔天空。这就是孙集村妇女们的日常生活。
生活如戏,戏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