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绚丽而寂寞的傩祭

(2015-07-17 09:09:33)
标签:

娱乐

情感

文化

旅游

荔波

分类: 荔波:最美山河水,最炫民族风

绚丽而寂寞的傩祭

荔波布依族人口近12万,占全县总人口18万的62%。全县17个乡镇中有16个乡镇居住着布依族。据史书记载,布依族是百越民族“洛越”一支,居住荔波1000年以上,是典型的世居其地的主体民族。布依村寨遍布全县的山山水水。布依族人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存,创造了许多物质文明,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旅途中,无意间经过当地村民莫炳刚的家时,我被他家的田园风光感动了。弯弯曲曲的流水环绕着庭院,庭院里摆着一张矮矮的桌子,几个小孩子围着桌子在玩电脑,阳光从蓝天照进碧绿的水面,将水面上的屋檐倒影勾勒得宛若一幅被吹皱的油画。

 绚丽而寂寞的傩祭

带着一种陌生感敲开莫炳刚的家门时,我被主人眼神里浑浊的微光所震撼。

“请问您是莫先生吗?”

“是的。”这声音就像沉沉的暮鼓声一样荡漾开来,让我瞬间被一种历史情境包围起来。

“你是来探访布依古文字的吧?”莫炳刚显然已经猜出我的来意。

我点点头,跟着莫炳刚走进了屋里。这是一间光线昏暗的小屋,与外面的阳光灿烂比较起来,屋内的昏暗让人有点小小的压抑,只是在拐了一个弯走进侧面小屋的时候,那种压抑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这间侧面小屋里挂满了傩戏面具,这些面具色彩斑斓而古朴,形状柔和而神秘,它们在墙上“一”字排开,各有各的表情,各有各的风韵。有趣的是,这些面具都被蒙了一层薄薄的灰尘,于是,原先它们所营造出的绚烂气氛里,又平添了一份记忆的厚重感。

仔细看过傩戏面具,我又将目光聚焦在窗台上的乐器上,从左往右,分别是锣、鼓、钹三种乐器,这些乐器随意地靠在窗台,安静而温暖。窗台上射进来的阳光给这些乐器罩上一层金边轮廓,让人感觉一切都回到了历史时空里。一个小孩子从外面跑进来,调皮地拿起鼓槌敲了一下窗台上的锣鼓。

莫炳刚看到这情形,立刻开心地对着小孩儿说:“敲吧,按照爷爷昨天教你的节奏再敲一敲。”

小孩子回答了一句:“我没有记住您教我的节奏。”

莫炳刚失望地说:“爷爷都教你十几遍了,你怎么就是记不住。”

小孩子嘻嘻笑了笑,冲着爷爷扮了一个鬼脸,就跑出去跟伙伴们一起去玩电脑了。

 绚丽而寂寞的傩祭

布依族傩戏

我注意到莫炳刚的眼神在瞬间凝固了,似被一种深深的失落锁住。

莫炳刚的失落是深刻的,也是普遍的,在中国,每年都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遗存被推到消失的边缘,时代的狂飙突进已经一点点侵蚀了古老艺术的生存空间。作为傩戏的传承者,莫炳刚眼看着自己当年的同行一个个走向生命的尽头,而他自己,也早已白发苍苍、风烛残年。

所幸的是,2008年,荔波县档案局开始了对散存于民间的与布依族傩戏相关的傩书、经书的征集工作,并着手进行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历经三年艰辛,先后有《献酒备用》《解书神庙》《接魂大全》《关煞向书注解》10部布依族古籍申报成功,即使这样,莫炳刚仍旧感觉到自己是寂寞的。这种寂寞或许与自己当初学习傩戏的理想有关。

早年的时候,莫炳刚的理想并不是做傩戏艺人。那个时候,是父亲逼着他学习的,而且学习过程中不听话,还会被父亲责骂。后来,莫炳刚逐渐被傩戏的魅力所吸引,他从那些奇奇怪怪的文字中寻找到了情感的寄托。至今他都不知道那种情感寄托是怎样产生的,或许这就是一种从祖先血液里遗传而来的基因吧。经过十年时间的修炼之后,他终于掌握了绝大多数的技艺。有一天,父亲把他叫到身边,打开一个尘封的柜子,柜子里全是经书,父亲用颤抖的声音告诉他:“这就是被祖祖辈辈奉为圣物的傩书。”莫炳刚奇怪地问:“难道这十年您教我用的傩书都是您自己抄的?为什么不让我看到真迹?”父亲沉默了几秒钟,说了四个字:“这是圣物。”从那以后,父亲对莫炳刚的傩戏传承就结束了。莫炳刚只要回忆起父亲,记忆最深刻的永远是那四个字:“这是圣物。”这四个字中包含着祖祖辈辈对这门技艺的虔诚和信仰。

父亲去世后,莫炳刚就奔走于十里八乡,在各种“傩祭”活动中掌坛、行道,成为有名的“坛主”。

在乡亲们的心目中,傩祭活动是一种对幸福生活的祈祷活动,从起房盖屋、婚丧嫁娶到修桥补路、出行经商等,但凡涉及重大的生活节点,大家都会请莫炳刚去做傩祭。针对不同寓意的活动,会有不同的唱本,这些唱本主要分为“避邪驱邪”“崇拜敬神”“祈祷平安”三大类。傩祭活动常供奉的神灵有“万岁天尊圣母”“月主花林仙官”“托生花父母”“六乔度厄半官” “ 长天长地” “ 花家” “ 三元”“师公师传”“沙罗”“社王”“三祖亡灵”“桥主”“孤独”等。12位神灵在仙界各司其职,有管子女的、管平安的、管钱财的,等等,其中万岁天尊圣母是人们最崇敬的神灵。在傩戏中,这些神灵都会一一唱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生活的美好祝福。傩祭过程中还有《卖柴》《万龙》《丁兰》《凡良》《梁山伯与祝英台》《汉朋》《童川》《孟宗》《董永》《看京》《曹安》等傩戏表演。这些傩戏以伦理道德、孝顺父母、夫妻和睦和劳动生产为题材,表现着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激发着人们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绚丽而寂寞的傩祭

傩戏

这么多年来,莫炳刚一直都保守着一个秘密,那就是他无论参加什么类型的傩祭,都不会把真正的傩书给别人看,别人看到的永远都是手抄本。父亲那四个字“这是圣物”一直被他印刻在心里。

下午3点钟的时候,阳光已经爬到大山西边,我正要离开莫炳刚家,却听到他的电话响起。打电话的过程中,莫炳刚的表情逐渐变得悲伤起来,直到最后竟然像孩子一样哭起来。我问莫炳刚发生什么事情了,他回答说,一位跟自己同龄的傩戏艺人去世了,让他去做傩祭。

我知道,这个时候已经不能再用语言去打扰这位悲伤的老人,我替他收拾好做傩祭需要的傩戏面具和傩书以及傩戏乐器。当那些挂在墙上的面具被逐个摘下来的时候,我仿佛觉得它们都在微笑。在这种微笑里,有着延续了数千年的祝福,有着祖先的微微的忧愁和浅浅的幸福,有着布依族血液里不息的自信和勇气。

当所需要的一切都搬上汽车后,我踩下油门,带着莫炳刚向他同行的村庄进发了。一路风尘里,我都没有再问过关于傩祭、傩戏、傩书的任何问题,只是一边开车一边倾听着车上的傩戏乐器在汽车颠簸中相互碰撞发出的轻轻的回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