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族干栏式建筑竟和鬼师有关

(2015-07-10 09:05:48)
标签:

旅游

情感

文化

荔波

分类: 荔波:最美山河水,最炫民族风

水族干栏式建筑竟和鬼师有关

    水族干栏式民居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之一。水族居住的房屋,多是松杉木建造,用瓦片或杉木皮覆盖,这种住房建筑属于古代百越人的“干栏”式构造,是我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一部分。

    认识了解水族,我是先从了解他们的房屋开始的,还未到村寨就已经远远地看见散落在田野里的村庄,他们的房屋建筑都有自己的风格。

    同行的司机告诉我,水族民居的建筑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干栏”式建筑,二是“平房”,三是“叉叉房”。

    听到“叉叉房”时觉得很好奇便问道,是这里的哪一种呢?司机笑了笑说,这里没有,在贵州榕江等山区的一些水族,过去由于经济困难,有的还居住在以往一种原始落后的房屋,当地叫“叉叉房”。这种“叉叉房”是一种井式房屋的建筑,结构非常简单,只要将备好的木料劈破,在两端砍上槽口,选定地方,立两根柱子,或选两棵树为柱子,或在地上栽两根木桩;将一根槽口衔接另一根槽口,堆积成方形,屋架就算搭成了。房顶一般盖杉木或茅草。

    荔波的水族民居建筑多为“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一般是两层或三层,楼下喂养牲畜家禽,楼上住人。在贵州独山、榕江以及广西南丹、环江等一些地方的水族,有不少平房。这种平房,新中国成立前草木结构居多,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变为砖木结构。草木结构的平房,墙用竹篾或芦苇编成大排,围在四周的柱子外边而成,也有用夯土泥墙的柱子和梁是木料,屋顶盖以稻草和茅草,顶盖草每隔3~5年必须更换一次。很少开窗子,光线从房屋的左右墙和屋顶之间没有茅草、成角形的裂口中透进来,所以屋内比较黑暗,通常白天靠大门来弥补光线的不足。房子质量较差,若遇雨天会发生漏雨现象。又因其是草木结构,一不小心就容易发生火灾。

 水族干栏式建筑竟和鬼师有关

水族村妇

    平房一般有三间,正堂是厅堂,两侧是卧房和灶房。不少人家还在平房旁边另修猪圈和牛圈,以便喂养牲畜。

    原来我眼前看到的房屋形式就是“干栏式”建筑。

    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一家村民的房屋,房屋的安排一般是底层做豢养家畜的栏圈和陈设磨房、舂碓以及堆放农具的处所;上层住人。上层正中三间作堂屋,正中的堂屋为节日里待客设席摆宴的地方,逢年过节要在中柱临时设席公祭祖先和地母娘娘。左边的堂屋设火坑土灶,作为烤火煮饭之用;右边的堂屋设客房,供亲友走访时歇宿。当头两间是寝室,是家中老人和年轻夫妻的卧室。很多人家在门口都贴有“礼门分内外,义路别亲疏”的对联,告诫非特许不得入内。寝室上方铺楼,一般作储存粮食的粮仓。

    在村寨里走访时,有几家正在搭建房屋,走上前和他们聊上几句,想问问这建造房子是不是还有什么讲究,果然他们告诉我水族建造住房会有许多仪式,凡是修建房屋都十分讲究选择吉日和房屋朝向。动土前要请鬼师选择吉日。鬼师要根据水书的有关条目和主人当年的岁数来推算,竭力避开水书上的凶灾祸煞,择吉行事。方位上最忌正南方,他们认为南方是丙丁火,属瘟神、火工之位。修造房屋避开正南方,就可避开瘟疫和火灾。只有选好日子,测好方位后,才能破土动工。

    在上梁时辰也要请鬼师来选择吉日,据说不能逢午,因为午意味忤逆。如果在这时上梁,将来子孙不肖。上梁这一天,主人要杀一头猪,蒸上一两斗糯米饭来招待帮忙的人。来看上梁的小孩,不分男女,每人一团糯米饭、一片肉,意味起房人多、子孙发达。上梁时,全寨子喜气洋洋,像过节一样。各家的劳动力都主动到场相助,抬梁扶柱,递椽架椽。如果主人手头拮据,同寨各家及亲友还要送些米和肉。立好骨架,单等上梁时辰。时辰一到,大梁披红挂绿,在鞭炮声中徐徐上升。对榫,敲打入榫眼,然后主客入宴席,举杯相庆。

    待“干栏”建成,被称为大吉大利。选好吉日后,乔迁之日亲友云集,送对联、送钱粮、送镜屏……前来祝贺。主人要办新房酒招待。酒过三巡,客人当中的歌手,常常会在祝贺声中,向主人敬献《赞房歌》。

    其实这种“干栏”式建筑,是古越人及其先民创建的,是古越人的传统建筑。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湖州市吴兴区钱山漾,江苏丹阳市香草河、苏州市吴中区草鞋山、苏州市吴江区梅堰等古越人分布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的“干栏”式建筑遗址,充分说明了“干栏”式建筑是百越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水族干栏式建筑竟和鬼师有关

    水族是由“百越”体系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起来的。它继承和发扬了“百越”民族的“干栏”文化。“干”为水语“楼”的谐音,“栏”为水语“家”的谐音。“干栏”合称水语的楼房。水族“干栏”式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变化有一个历史过程。《唐书·南蛮传》记载,东谢蛮“散在山洞间,依树为巢而居”,水族先民作为东谢蛮的一部分,他们采用的“依树为巢而居”,实质上就是现今水族“干栏”式建筑的原始形式。在树上架木为巢,不仅不方便,而且还具有很大的危险性。随着时代的前进,农具种类和牲畜家禽种类的增加,人们需要有安置的地方,于是人们来到地上,竖起木桩,在桩上架起竹条以为楼。楼上住人,楼下放置一些农具和饲养牲畜家禽。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就记录了这样一情景:“民编竹筢茅为两重,上以自处,下居鸡豚,位址麻栏。”这种“上人下畜”的建筑的不断发展,很快出现了“楼屋战棚”这种既可住人,又可用于军事行为的“干栏”式建筑。到了清代,水族“干栏”式建筑发展十分显著。在三都、荔波等县,今存的水族“干栏”式石棺墓群中,可以窥见当时水族“干栏”式建筑的状况。清代水族的许多“干栏”式石棺墓群,不仅十分壮观,而且十分精巧。这些墓群少则两三座,五六座,多则十几座。其类型有二层、三层、四层,每座墓的外表都用几千斤重的石头,经过雕凿成榫、卯,然后上下左右衔接而成,乍一看去,就像是一座美丽壮观的房屋。石棺四壁,雕刻有龙、凤等形象,还有一些用汉文书写的对联。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从水族“干栏”式石棺墓群中,可以看到当时水族的“干栏”群落。这些“干栏”群落,摆成长蛇式或摆成辐射式,坐落在山腰或山脚。其中有的“干栏”式建筑,高达三层甚至四层。

    现在水族的“干栏”式住房建筑,一般是两层,有的三层,最高的四层。住宅规模,多系三间,也有五七间的,一律忌双取单数。起房时,先立下层。下层是整个上层房子的承重部件,必先修好屋基。根据木屋间架结构的性能,屋基只要求按地形用石块安稳柱脚即可,不一定要求修正屋基平面。根据房屋规模大小,下层相应立着几排砥柱。每排砥柱上端扣架着粗大原木做的横梁。梁上担着垫木,俗称“楼枕”。枕上镶铺着宽厚的楼板,形成平整的楼面。上层架屋,一般为每排五柱四瓜也有五柱六瓜的。五柱八瓜的房子,算是规模最大的“干栏”建筑。下层的砥柱和横梁与上层的排架必须对应,俗称“柱顶柱”。上下层屋架,都用木枋子连成一个整体。特别是上层屋架柱脚扣枋鱼尾式的“斗角”衔接,是水族木工建筑中最出色的创造。柱脚扣枋的这种鱼尾式“斗角”结构,牢牢固定每根柱子的方位,顶上再用檩子卡住各排柱头和瓜头。各部位的衔接处,都是齿榫卯紧,这就大大加固了房架的稳定性。 

    水族为何要居住在这种“干栏”式建筑的房屋呢?水族地区有许多民族传说,其实民间的口头传说不足为据。这与地理环境和气候有关。水族地区位于亚热带,地面潮湿,加之树林茂密,野兽经常出没其间。居住“干栏”式房屋,正可避免地面潮湿和野兽侵害。“干栏”式建筑,可以说是水族先民和古代南方民族智慧的结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