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前往中国最美的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茂兰喀斯特森林保护区。沿途群峰如簇,似立体电影般涌入眼帘,美不胜收。处处皆是美景,处处皆可上镜。举起相机的时候,我基本上都不再去选择风景,而是直接按下快门,因为满目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那些陈旧的屋顶散发着温暖的味道,那些看似凌乱的草垛彰显着乡土生活的神韵,那些一排排看似瘦小的树木也早已生长了数百年,那些漂亮的新式建筑中也体现着乡民们对现代生活的追求,无论近处还是远处,无论阳光以南还是阳光以北,所有的风景都在令你每分每秒地惊叹着。
在石山中的生存智慧
进入景区,我们先走进茂兰的石上森林,在弯弯曲曲的石级小道上蛇形而上,穿行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一路欣赏各种珍稀植物,全程需要爬山1.5小时,一共1360级台阶。

茂兰景区喀斯特峰丛画廊
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是喀斯特地貌上的原生性森林植被,是保存较完好的一块宝地。整个区域形成上有森林、中有石林、下有洞林、石头上长树、石缝里盘根的奇特景象。这些绿色生灵的生命力如此顽强,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这片现今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绝无仅有的喀斯特森林,就像一颗绿宝石一样,在地球的腰带上放射着璀璨耀眼的光芒!
继续往前走,步入山中小道,立刻被原生森林包围,被绿色簇拥。踩着岩石,伸手就能抚摸绿枝。好一个神秘的绿色王国,让人不由产生遐想。
它们越过空中,翻过山岩,在百米绝壁上攀缘,寻觅可以落脚的地方。一旦找到,便钻进去,岩石的每一道缝隙,都是它们生存的希望。这些看上去柔弱无力的树根,以坚韧对抗坚硬,撑破或者说是撕裂了岩石,将根系深深地扎进石缝,穿透岩石伸入地下去汲取养分。
如果无缝可钻,那些大大小小的根系,就从四面八方漫过岩石,将它围困起来,再从岩石的边沿下掏觅土壤。
年年岁岁,树木不断生长,根系不断发达,岩石被树根编织的网一点点抬离地面,形成了喀斯特森林里的一绝——“树抱石”。在一座小山上,一株榕树“力拔山兮”,就这样抱起了一块排球场大小、重达百吨的巨石。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这些岩石的缝隙中那些根系的
形状也是千奇百怪,有的像是螺旋一样扭曲着,有的像是针管一样垂挂着,有的像是手臂一样挽住岩石,有的像是男人的胡须飘逸洒脱。
生存的渴望所激发的生命力量,生命意志所展示的坚忍不拔和不折不挠,撼人心魄。
遇见木兰
又行了一段距离,突然发现一株植物的枝干上挂着一个小标签,走近一看,上面写着“单性木兰”。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秋菊常见,而木兰,人们只闻其名,却并不多见。尤其是单性木兰,为我国特有,仅分布在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
在贵州省荔波茂兰保护区板寨、瑶兰、洞多、弄用等地海拔600~750米的喀斯特峰丛漏斗、槽谷、凹地之坡中下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我见到呈小团状分布,种群数量稀少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单性木兰。
木兰科植物属于被子植物,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植物,也非常珍稀。目前,单性木兰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堪称植物界的大熊猫。统计表明,我国的木兰科植物种类占到全球的一半多。目前,全球共有木兰科植物300多种。而单性木兰的珍稀程度是超越其他种类的。
单性木兰之所以如此稀少,是因为单性花特性让它的自然更新比较困难,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是它的材质实在太好,以至于很多人都争相砍伐,这样的状况为它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据说只有200株成林树。
面前的这株单性木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它的树龄在500年到800年之间,高约28米,胸径有120厘米,树冠像巨大的飞碟来袭,覆盖了
400~600平方米的地面。
5月是木兰花期,白色木兰花盛开在枝头,不娇艳不高傲,却是那么地迷人清新。花瓣特有的弧形,勾勒出花朵的娇媚,弥补了绿海的单调。
哺育这些植物的不是温厚的土地,而是贫瘠的岩石。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竟能创造如此非凡的生命。正如我们对待成长的态度,越是艰
难的环境,越能锻炼我们的能力,逆生的能力。不管周围多恶劣,只管扎稳根,向着阳光铆足力气成长。

单性木兰
峰林翠峦,远望无边
我就喜欢那种只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就能够将一切尽收眼底的感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上到山顶的观景台,天高云淡,群山叠翠,别有洞天。人在自然中虽然很渺小,但人有追求、有情怀,便可将众山踩在脚下。让人不禁感叹,江山如此多娇。可惜站在山峰之巅,也无法将整个景区观览遍,因为,满眼的翠绿,遮挡了我的视线。

喀斯特峰丛
如果说喀斯特是美玉,那么,茂兰喀斯特森林内就是美玉之上最绚烂的风景。在荔波,喀斯特森林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最原始的风貌和气息。漫步在喀斯特森林,头顶不是蓝天,而是遮天蔽日的树叶,脚下不是土地,而是奇形怪状的岩石。树根裸露着,在岩石的缝隙里不断蔓延,看过这道风景的人,都觉得世界上最神奇的景观莫过于此了。

茂兰不仅有万象险恶的喀斯特地貌,还有千姿百态的植物,这里的美是立体化、多样化的,无法用语言概括。只有亲身到此一游,才能感受这原始森林的莽莽苍苍、浓荫蔽日。在这里不仅能远眺雄峻的峰峦与浩瀚的林海,鉴赏奇异的植物与珍稀的动物,还可以获得人生哲理的启迪。
穿行水中林,踩水清凉
从石上森林下来后,我们驱车向洞塘乡方向走。拉滩瀑布为保护区内最大的瀑布。落差近70米,宽近20米,沿绿荫覆盖的喀斯特陡壁层层跌落,水花飞溅,恰似银白飘带悬挂于绿荫丛中,仰观如银河落地,侧看时如巨练腾空。将车停在路边,我们走进瀑布,水流轰然直下,掀起林涛,雨雾迷漫山谷,声如雷电轰鸣,响彻十里;如铁马金戈、千军鏖战,溅出的水珠直扑我们脸颊,撩过来洗脸,凉丝丝的。

喀斯特水中林

青龙潭
河流的下游这里的树木对水源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它们总是抢先占领岸边,挤到河里,任凭溪水淹没树干,有的小树甚至长在了激流的中央。
与别处那些离不开水又怕溺水的树木完全不同,它们居然拥有了水陆两栖的本领。它们仿佛在用这种方式,戏谑树木与水的关系法则,并由此创造了喀斯特又一个奇迹——“水中林”。
这里的一些动植物的智慧,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在林间的地面上,常常能看见行动怪异的“小草”,那是已经学会化装术的竹节虫。这些躲在草丛中的虫花,把自己弄成白绒绒一团素面朝天的花絮。某一类蜘蛛,则在背上画出一只凶神恶煞的大猫;有的植物,也用动物的模样装饰自己,以恐吓动物天敌。
加载中,请稍候......